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1.1只设采暖的民用建筑物采暖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及通风换气量按表1.
2.24采用。

注:“进、排气”栏内未作规定者,可按实际需要确定。

1.1.2空气调节房间的室内空气参数应根据室外空气参数,冷源情况、经济条件和节能要求以及室内参数综合作用下的舒适条件,参考表1.
2.25选用。

注:①缩微胶片库保存胶片的环境要求,必要时可根据胶片类别按国家标准规定,并考虑其储藏条件等原因。

1.1.3在设有空气调节的大型公共建筑物中,有放散热、湿、油烟、气味等的一些房间,一般情况下应通过热平衡计算确定其通风换气量。

若缺乏计算通风量的资料或有其他困难时,可参考表1.
2.26所列换气次数计算。

注:采用全封闭蓄电池时为3~5(次/h)。

1.2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方案设计估算指标
1.2.1只设采暖系统的民用建筑物、其采暖热负荷可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估算。

(1)
注:总建筑面积大、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好、窗户面积小,采用较小的指标;反之采用较大的指标。

(2)窗墙比公式法:当已知外墙面积、窗墙比及建筑面积时,采暖热指标可按下式估算:
q=[(7a+1.7)W/F](t n-t w) (1.3.1) 式中q—建筑物采暖指标(w/m2);
a—外窗面积与外墙面积(包括窗)之比;
W —外墙总面积(包括窗)(m2);
F —总建筑面积(m2);
t n—室内采暖设计温度(℃);
t w—室外采暖设计温度(℃)。

1.2.2民用建筑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尽量按计算确定。

当计算条件不具备时,可参考下列方法之一估算;
1 空气调节房间的冷负荷包括由于外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热、人员散热、灯光散热、室内其他设备散热等引起的冷负荷,再加上室外新风量带来的冷负荷,即为空气调节系统的冷负荷。

估算时,可以外围护结构和室内人员两部分为基础,把整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大空间,按各朝向计算其冷负荷,再加上每位在室人员按116w/人计算的全部人员散热量,然后将该结果乘以新风负荷系数1.5,即为估算建筑物的总冷负荷,如下式:
Q=1.5x(Q w十116n) (1.3.2) 式中Q —建筑物空气调节系统总负荷(W);
Q w—整个建筑物围护结构引起的总冷负荷(W);
n —建筑物内总人数。

2 根据国内现有的一些工程冷负荷指标套用(下列指标为按总建筑面积的冷负荷指标):
旅馆80~90W/m2
办公楼85~100W/m2
图书馆35~40 W/m2
医院80~90W/m2
商店105~125 W/m2(只营业厅设空调时可取200~250W/m2,按营业厅面积)
体育馆200~350W/人(按人员座位数)
105~135 W/m2
计算机房190~380W/m2
数据处理320~400W/m2
剧院120~160 W/m2
200~300W/m2(按观众厅面积)
会堂180~225 W/m2
注:①上述指标为总建筑面积的冷负荷指标;建筑物的总瘤筑面积小于5000m2时,取上限值;大于10000m2时,取下限值。

②按上述指标确定的冷负荷,即是制冷机的容量,不必再加系数。

③博物馆可参考图书馆;展览馆可参考商店;其他建筑物可参考相近类别的建筑。

④由于地区差异较大,上述指标以北京地区为准。

南方地区可按上限取值。

⑤全年用空气调节系统冬季负荷可按下述方法估算:北京地区为夏季冷负荷的1.1~1.2倍,广州地区为夏季冷负荷的1/3~1/4。

3 按建筑物空调房间面积估算冷负荷,见表1.3.2-1。

2
注:摘自陆耀庆主编的《实用供热空调手册》。

4 室内照明及人员密度估算指标,见表1.3.2-2。

注: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整理。

1.2.3冷库冷负荷估算指标.可参考表l.3.3。

3
1.2.4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设备用电量(安装容量)估算指标,一般应按冷.热负荷及风量选出设备后,再进行统计。

空气调节系统的风量,其数值为系统总冷负荷的1/5~1/4,单位为m3/h。

·
当条件不允许详细统计时,可参考下列指标估算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的用电量指标。

注:①当采用吸收式制冷机时,电量可比上述指标减少一半。

②当采用天然冷源时,不得采用上述指标。

③总建筑面积较小的建筑物或建筑物采用非集中空气调节系统时,通风、空气调节和
制冷的用电量比上述指标应适当放大。

④上表以北京地区为依据,南方地区可适当加大。

1.2.5制冷机的冷却水量可根据制冷机的型式按下列指标估算:
活塞式制冷机 0.215m3/kW
螺杆式制冷机 0.235 m3/kw
离心式制冷机 0.258 m3/kW
吸收式制冷机 0.300 m3/kW
1.2.6空气调节用水量(主要指补充水量):
系统补水量与制冷设备的容量、系统的大小、管网长短、设备的多少和安装质量等有很大关系。

空气调节工程中主要补充水的两个地方:一是冷却塔,二是锅炉。

1 冷却塔:冷却塔的补充水量约为循环水量的1%~1.5%。

2 锅炉:蒸汽锅炉的补水量,除补充蒸汽量的消耗外,按其日蒸发量的2%补水:热水锅炉可按总循环水量的1%补水。

1.2.7煤气、蒸汽的用量估算:
1 煤气:民用建筑用煤气多为低压,有时用到中压。

中压用于锅炉燃料。

煤气用量可按下述指标估算:
住宅 0.1m3/(人·h)或2.2 m3/(户·天)
医院 0.1m3/(床·h)(日工作小时为4)
旅馆 0.3~0.4m3/(床·h)(日工作小时为6)
注:上述估算值按城市煤气热值17585kJ/m3计算。

2 蒸汽量:本条提供医院及旅馆洗衣房的蒸汽量估算值:
1)医院各部门的蒸汽耗量:
用于门诊、理疗的高压蒸汽量 0.6~0.7 kg/(人·次)
用于病房的高压蒸汽量 4.0~5.0 kg/(h·床)
用于厨房的高压蒸汽量 0.45~0.5 kg/(h·床)
用于洗衣房的高压蒸汽量 0.4~0.6 kg/(h·床)
注:以上所列数据是指有煮沸消毒器、干式消毒柜、开水器、倒便器、蒸馏器、蒸饭锅、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烫平机和生活热水供应设备的医院蒸汽耗量。

2)旅馆洗衣房的蒸汽耗量,一般应按洗衣房设备的产品说明书规定计算。

方案设计时可按1~2kg/(h·kg干衣物)的蒸汽量进行估算,干衣物的数量应根据使用单位提供的数量为依据,如有困难时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采用。

旅馆、公寓等建筑干衣物的数量可按下列值估算:
3)旅馆厨房用蒸汽量:可按0.5~1.0kg/(h·人·餐)估算,蒸汽压力为0.2~0.3Mpa。

1.2.8机房面积估算:
空气调节、制冷机房的面积随系统的集中与分散、制冷机与空气调节器的不同而异。

全部设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其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的面积可按总建筑面积的3%~8%考虑。

其中风道和管道井约占总建筑面积的1%~3%,冷冻机房面积占0.5%~ 1.2%。

总建筑面积小的取较大值,总建筑面积大的取较小的值。

注:①当建筑物内只有部分面积设置空气凋节系统时,机房面积指标,可按比例适当减小。

②上述机房面积指标中已包括热力入口、热交换器间的面积在内。

③上述估算值不包括锅炉所占面积。

④上述估算值不包括高层建筑所需的管道层面积。

1.2.9管道层的设置:高层建筑中一般设管道层,管道层的位置与数量与建筑物的高度及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

管道层的层高一般为2.2m,以15~20层设一管道层为宜。

这种管道层内不宜安装空气调节机及其他需要经常维修的空气凋节通风设备。

1.2.10设备层的设置:高层建筑中考虑到空气调节设备的耐压大小及风道设备尺寸所占用的空间,必要时可设中间设备层。

设备层的层高一般高于标准层(常为标准层的1.6倍)。

有设备层时也可做为管道层用。

设备层的位置应依据空气调节、制冷等设备的耐压大小及建筑物的分区确定。

1.2.11管井的大小,可参考下述尺寸:
1 风道竖井:见图1.3.11(1)。

x=2a+nΣi=1x i+b(n-1) (1.3.11-1)
y=a+nΣi=1y i+b(n-1)+c (1.3.11-2)
x=2a+nΣi=1d i+b(n-1) (1.3.11-3)
y=a+nΣi=1d i+b(n-1)+c (1.3.11-4) 式中d i—管道外径(mm)。

a,b—不包括保温层厚度尺寸(mm)。

c —操作空间,不小于600mm。

1.2.12空调冷凝水管管径估算可根据空调机及风机盘管的负荷按表1.3.12估算其公称直径。

1.2.13设备的压力损失值大小应以设备样本数据为准,当未定设备做估算时可参考表1.3.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