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
1.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态因子作用规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因子起主导因子作用
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间接作用
C.水分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阶段性作用
D.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答案:A
3.关于层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答案:C
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高级单位是()。
A.群系
B.群丛组
C.植被型
D.群系组
答案:C
5.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A.限制因子
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
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
D.主导因子
答案:B
6.顶级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级群落
B.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级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级群落呈连续变化
D.顶级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答案:C
7.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A.光照逐渐减弱
B.温度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土壤逐渐贫瘠
答案: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
B.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
C.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
D.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答案:D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A.食物调节
B.遗传调节
C.内分泌调节
D.动物的领域性
答案:A
10.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答案:C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多个空之间用分号隔开!) 1. 欧德姆关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是_________。
答案: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2.基础生态位比实际生态位_______________。
答案:宽
3.季相最明显的森林群落是_______。
答案:落叶阔叶林
4. 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的节律变化叫_________。
答案:昼夜节律
5. 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__。
答案:机体论观点
6.生物进入新地区后能正常的生长、_________才算定居成功。
答案:繁殖
7. 不同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相同的适应,叫_________。
答案:趋同适应
8.地方性风主要包括海陆风、山谷风和____。
答案:焚风
9.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_________。
答案:盖度比
10.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_________。
答案:限制因子
三、问答与计算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
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构件多,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于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从而更合理地利用资源。
2.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的调控是无目标的、非中心的自我调控?
答案:答: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是能量和物质在复杂的食物网中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可以在食物网中的任一环节,因此,生态系统的调控点是不固定的,是无中心的控制。
又因为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随机的,因此,调控也是无目标的。
3.简述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
答案:顶极群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②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③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④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4.简述各年龄结构类型种群的特征。
答案:根据种群的发展趋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2)稳定型:种群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比例适中,在每个年龄级上,死亡数与新生个体数接近相等,所以种群的大小趋于稳定。
(3)衰退型:种群含有大量的老年个体,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5.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
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
②定向选择。
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
③分裂选择。
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论述种群调节学说。
答案:种群调节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的增长势和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这两个反向力之间的平衡而达到的。
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就是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它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对任何种群都可导致指数增长。
因此,种群大小主要由气候、资源、捕食者、寄生者或疾病等环境因素所决定。
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机制。
(1)气候学派。
(2)生物学派。
(3)食物因素。
(4)自动调节学说。
2.论述生态系统的能流的途径。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
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迸人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约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2、H2O和其他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那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