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素材

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素材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 7 )供应室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最多,也最 容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 8 )产科护士出于经常接触产妇的恶露、羊 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机率也增大。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2、化学性危险因素
(1)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护士 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 体造成伤害。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3、物理性危险因素
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 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音(电话铃 声、机器声、病人的呻吟及仪器移动的 声音)、粉尘、锐气伤、负重等。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四、 职业防护的现状 目前,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有关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政策法规,还 未建立严格、正规的报告制度。临 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弱,经验不足。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1、 防护意识弱:护士面临的职业性危险因 素很多,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戴口罩和手套可以 有效地防止细菌和灰尘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 进入人体。 2、 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3、 防护知识的缺乏 , 是影响护士防护 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4 、 防护环境不满意。 5 、防护措施不到位。 6、 防护费用短缺。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职业暴露的预 防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意识和相关知识 的学习。 护士工作中各种应该意识到危害的存在, 树立一种全面预防的观念,把来自任何病人的 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 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 之成为习惯性行为。
二、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暴露环节
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 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 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 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 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 加皮肤的损伤 。特殊操作如内镜的清洗应穿 戴好防护用品。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及防护措施
盐城协和医院护理部 龚林芳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常常暴露于各种现 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 易造成突发性的或慢性的职业 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 群体。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 的研究很多,而我国起步较晚。 出于护士及有关部门对医疗活 动中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所 以保护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护 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与教育已是 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国内外同 行关注的焦点。
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护士工作中操作较多,接触病人的频率高,手污染的机会最多,经 计算护士洗手应不少于35次/d。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 减少90%,那么洗手技术是关键。水龙头是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的设施, 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应 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手的接触,同时严格遵 守洗手原则,每步都要在活水下认真清洗,了解洗手的指征和合格率, 加强自我防护,据国外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以降低30%的院内感染, 大量研究报告证实了院内洗手是有效性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2、 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1) 疾病防护 (2) 划、刺伤防护 (3)正确洗手 (4 ) 污染防护 (5) 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 肿 瘤科护士最应重视的问题 (6) 重视终末消毒 (7) 个人保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3、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4、加强职业暴露处理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2)化学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 肿瘤药物有50多种,但大多数抗肿瘤药 物是细胞毒制剂。在配置过程中可出现 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颗粒 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月经紊乱、 脱发、致突变、致癌、致畸形等毒性反 应。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3)各种抗生素:虽然频繁接触抗生素
对临床护士近期远期影响尚未见相关研 究及报道,但在操作中因接触抗生素致 过敏性休克,猝死的均有报道。抗生素 引起的慢性皮肤过敏等屡见不鲜。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4 )各种毒性垃圾 (5 ) 各种废气、污染物体, 医院的工作环境复杂,多种 废气、污染气体对护士均可 构成职业威胁。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一 、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 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 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 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 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该传播途径是含病毒的物质进入了血 液或组织,或直接与破损黏膜、皮肤接触。 2 食入传播:通过食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甲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沙门氏菌、志贺菌、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等。该 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被感染者在食入病毒或病菌后发病. 3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流行性角结膜炎病 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杆菌、脑膜炎奈 瑟球菌等。该传播途径是呼吸时,吸入散布该传播途径是病毒或病菌 直接接触黏膜或创面。 4 吸入传播:通过吸入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小病毒、 流感病毒、结核分支在空气中含病毒或病菌的微粒
减少回套针头的操作,利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 的有效措施。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目前有1.3亿HBV病毒携 带者。艾滋病更是快速增长,据初步估计85.56%的护士曾被污染针头 刺伤,仅有11.04%刺伤后进行过血液检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护理 人力不足、工作太忙,操作过程执行不严格或不熟练操作规程等有关。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之,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 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重要 话题。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 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 带来新的职业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职 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 的危险因素具有复杂的、多变的、不确定性, 而护理人员对其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 面、系统的认识,忽视自我防护,职业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不仅关系自 身的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所以,建 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 情况的研究。结合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采取 适当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职业危害。
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 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 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 理盐水冲洗干净。 2、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 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 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 出相应处置。
1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三、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引起生物性感染门户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1)皮肤有破损时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2)抽血(将血液注入试管内时)、注射、输液、器 械传递、清洗器械过程中被锐气刺伤、割伤;
(3)整理操作后用物及手术后器械、分离输液器时, 将针帽重新套回时等刺伤;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4)在操作时病人或其他人突然转移时刺伤 操作者。
(5)不正确的废物处理。
( 6 )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机会多,经常接触 手术刀片、缝合针和各种利器,加上术前刷手 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为生物性职业危害因 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五、 防护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 的关键又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 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 一。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1)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注重特殊人群的防护教育 (3) 预防防护过度:不要因防护过度耽误病 人的抢救,否则将要负法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