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年级汉语篇章连贯教学法

高年级汉语篇章连贯教学法

高年级汉语篇章连贯教学法邢志群西华盛顿大学Janet.Xing@提要:由于篇章连贯教学涉及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结构和修辞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形成体系的教学领域。

本文试图以构成汉语篇章连贯的几个主要因素为焦点,研究并探讨篇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目的是想为高年级的篇章教学和教材编写寻求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从而促进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 引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对外汉语教学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们看到无论是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研究成果,教学方法还是学生人数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提高。

老师们已经不能在课堂上单一地使用传统的翻译法或者句型操练法,越来越多的老师要求或者被要求他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虽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众说不一(参阅:汉办2003,2001;刘珣2002;李开2002,吕必松1999),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认为低年级学生(即:一、二年级)应该着重学习语音语调,基本的语法、词汇以及它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功用;高年级(即: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应该侧重篇章连贯和鉴别、欣赏、使用各种不同的文体的能力。

这倒不是说低年级不必学篇章连贯,高年级不再学语法,而是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

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篇章连贯以及跟篇章连贯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篇章教学,也有的老师称之“语篇教学”(参看罗青松2002),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文体在不用的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一般的老师通常不把语调和词汇看作篇章教学的范畴,但实际上语音语调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到话语篇章的功能,所以欧美第二外语教学的学者(如:Chun 2002; Riggenbach 1999; Bolinger 1989; Cook 1979; Coulthard 1977)都把它看作篇章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词汇也是一样,什么情况下用正式用语,什么情况下用非正式用语,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什么字,都是篇章语用探讨的内容。

语法的篇章语用功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篇章教学内容,但是语法又包括句子的语用功能(如:“了”的篇章语用功能)和篇章结构的语用功能。

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句子的篇章语用功能,只探讨篇章结构的语用功能和教学方法。

屈承熹先生可能是研究篇章语法比较多的一位,他(1998)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汉语篇章语法的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高年级的老师在教学和编教材时注意的问题,遗憾的是他所讲的篇章语法和教学中的篇章语法还有一段距离,要让老师们把屈先生的研究结果搬到课堂上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先把教学中有关篇章语法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然后才能慢慢的建立起一个教学篇章语法的体系。

本文就先从篇章结构谈起。

那么什么是“篇章结构”?它是篇章语法的一部分,它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篇章结构指的是如何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连起来,构成一个意思、语境合理,上下连贯的篇章。

这样一来,“连贯”就成了篇章结构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凡是研究篇章语法和第二外语教学的学者都要研究连贯的问题的缘故(参阅:Halliday and Hasan1976, Hobbs 1979, Halliday 1987, Conte et al 1989, Gernsbacher and Givón 1995)。

那么什么是“连贯”呢?Halliday and Hasan (1976:4)是这样给“连贯”下的定义:“连贯指的是篇章中某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依附关系。

一个成分预测另一个成分,也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其中一个成分,必须看另一个成分是什么。

当这种语境发生的时候,连贯的关系就建立了。

预测和被预测的意念在篇章中会由此体现出来。

”(笔者译)国内也有一些文章和专著,试图介绍、解释西方学者对篇章连贯研究的结果(如:张德禄、刘汝山2003),不过还没有看到很多把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和汉语语篇连贯的规律结合起来的研究(胡壮麟先生1994的研究可算其中的一个)。

本文试图把东西方学者对语篇研究的结果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找出一个语篇连贯教学的方法。

根据Halliday and Hasan的定义考察汉语的篇章结构,我们发现下面几项是连接汉语篇章的核心:•话题链•省略•替代•语序变化•篇章关联词•时间顺序•前景和背景这几项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在篇章中的使用都是为了篇章的连贯,高年级的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老师们便应该详细探讨,找出它们的规律以及教学的方法,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篇章连贯能力。

二. 话题链话题链指的是某个话题在篇章中连续不断地出现的现象(参阅:Chu 1998, Givón 1991,曹1979)。

汉语里的话题通常出现在主语所处的位置或者动词的前面,如例(1)所示:(1) 我们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一点儿都没有时间玩儿,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有时候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我们”是例(1)中的话题。

虽然它只出现在第一个短句中,后面三句的话题也是“我们”,所以都省略了。

这种同一个话题连续出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短句时,就形成了一个话题链。

话题链把不同的句子连起来形成连贯的篇章。

有些研究汉语篇章的学者(如:曹1979)认为,话题链是篇章连贯最主要的手段,也有的学者(如:屈1998)认为话题链只是汉语篇章连贯的一种手段。

不过无论怎么看待话题链的地位,它在篇章教学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连接句子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话题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与其它语言话题链结构的不同。

如果把例句(1)翻译成英文,我们发现同样的话题在英文中是不可以省略的,如(2)所示。

(2) “When we were attending school in China, (we) did not have any time playing.Every day, (we) studied then studied. Sometimes (we) didn’t even have enoughtime sleep.”这种现象说明,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话题链中的话题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他们的母语语感不能帮助他们说出、写出符合汉语篇章语法的话语来,除非老师教给他们怎么做,这就为研究话题链的学者和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如何学习汉语的话题链?汉语的话题链跟英语的有什么区别?李文丹(2004)提出汉语和英语话题链的不同在于汉语的话题链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的句子,而英语的话题链只能连接某种句式,比如例(3)中两个在时间上有逻辑顺序的句子。

(3) We sit down and ordered some dumplings.实际上,如果认真考察日常口语和书写语,我们会发现话题链的结构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总的来说是有规律的。

试看下面的一段话:(4) “(a)你是不知道,有很多罪犯,(b)前脚出了监狱,后脚就进枪店,买了枪就到处杀人。

(c)枪店也不查买枪的是什么人,不管(d)他是不是杀过人放过火,脑子正常不正常,只要给钱,他们就卖。

”(《中文听说读写》第二册,328页)上面的这段话里可以分成四个话语层次(由小数码标出):第一个层次的话题是“你”,但是没有话题链,因为“你”只出现了一次;第二个层次的话题是“罪犯”,并形成了话题链;第三个层次的话题是“抢店”,也有话题链;第四个层次出现在第三个层次之间,它的话题链是“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罪犯/买枪的人”。

这四个层次的话题和话题链清楚地告诉我们话题和话题链不是以单行线的方式组成的,而是交叉着链起来的。

每当一个新的话语层次出现时,一个新的话题就产生了。

新话题在第一次出现时似乎总是出现在动词的后面。

例(4)中的话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表示:你不知道有很多罪犯;(第一个层次)(罪犯)前脚出了监狱,后脚进了枪店;(第二个层次)枪店也不查买枪的是什么人,不管…(第三个层次)他(人)是不是杀过人放过火。

(第四个层次)当然,话题和话题链的产生并不局限在“主语+动词+宾语”这一种句式中,他们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句式里,如例(5)所示:(5) (a)女儿长大,(b)就要出嫁,(c)所以父母把她看成“别人家的人”,(d)是“赔钱货”。

(周质平等《现代汉语高级读本》第26页)“When daughters grow up, they have to get married. Therefore, parents treat themas “outsider” and “money loser.”上面这段话是以“女儿”为话题的一个话题链,其中有四个短句,前两句都是主谓结构,第三句是“把”字句,第四句是一个“是”字句。

这些不同的句式似乎并没有打断话题链的形成。

可是如果把这段话翻译成英文,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看到“女儿”仍然是前面两个短句的话题,但不是后面句子的话题。

英语翻译把汉语第三和第四短句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并列句,它的话题是“父母”怎么做。

这说明汉语的话题链比较灵活,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的句式,但是英语的话题链只能连接有并列关系[即:例(5)]和有时间先后顺序关系的句式[即:例(3)]。

对高年级已经学过汉语里的主要句型(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连”字句,和主题评论句)的学生来说,学习话题链不应该太难,所以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编写,都有必要把话题链包括进去,因为能否在写作和说话时使用话题链是衡量学生篇章连贯能力的标准,也是提高他们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 省略篇章中的省略是指那些上下文比较清楚,没有必要说出来、写出来的字、词、或句子。

省略的目的是为了篇章的紧凑和连贯。

这个问题对汉语是母语的人来说,似乎没有必要探讨和说明,但是对把汉语当作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时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律。

我们先看下面一则广告:(6) (a)投资1.5万元,请一个工人,在集贸市场租一个5-10平米左右的门面,半月就可开一家“唐林香烧烤鸡鸭连锁店”。

因店面形象好,(b)特别是不需要回火可现吃,味道又美,(c)简直卖疯了!(d)当月投资,当月见效,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知音》 2004: 4:60)为了省钱,广告这种书写形式通常都比较简练。

例(6)中的主语,大部分都是我们上面谈到的话题,都省略了,作者也无须顾及话题链的形成和破裂,以及上下文是否连贯等问题,一连串的动词引出的新概念:投资、请人、租门面、开店、不回火可吃、味道美、卖疯了、投资、受益。

这种篇章形式对不熟悉汉语篇章结构和特点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谁“投资、请人、开店”,什么“不回火可吃、味道好”,谁或什么“卖疯了”等等,但是如果给学生讲明广告不讲求话题链,只给听者/读者提供连贯的信息,即:投资=〉请人=〉开店(烧烤鸡鸭店)=〉卖的东西好吃=〉卖很多=〉现在投资,马上受益,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上面这段广告了,也就是说篇章的文体和上下文是省略的奠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