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二段分析:
二、通过自己学习经历论述“养气的重要性。 通过自己学习经历论述“养气的重要性。
交游不广、见闻不博 ——决然舍去 ——决然舍去 交游不广、 游历名山大川,知天下之巨丽 游历名山大川, 见到欧阳公, 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 颂扬太尉,表达仰慕之情 颂扬太尉, 欲见韩太尉—— 初表求见心意, 欲见韩太尉—— 初表求见心意,引出主旨 铺垫下文
主谓之间, 且夫人之 且夫人之学也 主谓之间,无义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代词,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代词,指苏辙
文言归类: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通“现”,表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辙生十有九年矣: “有”通“又” 、辙生十有九年矣: 二、古今异义 1、此二子者:古义 古义— 对人的尊称 、此二子 今义— 指儿子 今义 2、入则周公、召公:古义— 在朝廷做官 、 则周公、召公:古义 今义— 今义 进去或进来 3、出则方叔、召虎:古义— 在边疆打仗 、 则方叔、召虎:古义 今义— 出去, 今义 出去,从里到外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作家作品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四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 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 汴京, 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 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 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 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 牵累和忤逆了元 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 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 南许昌) 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 遗老。“不复与人 遗老。“ 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宋史· 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 辙传》 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栾城集》
第一段分析:
一、阐述自己文学见解
提出论点: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提出论点:文不可以学而能,
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浩然之气(内在修养) 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浩然之气(内在修养)
举例论证
司马迁文未尝学为如此之文, 他们未尝学为如此之文,因其气充满心中 作出结论: 作出结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
关于题目
这是苏辙写给韩倚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 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 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 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他也自请离朝。宋仁宗 1045年范仲淹罢官,他也自请离朝。宋仁宗 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枢 密使执掌兵权,位同汉代的大尉,所以称韩 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 太尉。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 同考中进土,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 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 教。
第三段分析:
三、申述欲见韩琦愿望,点明文章目的 申述欲见韩琦愿望,
于山见终南、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见欧阳公 犹以为未见太尉
铺垫
观贤人之光耀 求见目的) 闻一言以自壮 (求见目的) 尽天下大观
第四段分析
四、再次表明心志,重申求见之意。 再次表明心志,重申求见之意。 心志: 生好为学, 心志: 生好为学,非求富贵之乐 求见:将以益治其文, 求见: 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可教而辱教之
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 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 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为名 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 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 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厚谀,而是 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提出了激发志 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阅读提示:苏辙的“文气论” 阅读提示:苏辙的“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 位。虽然“ 位。虽然“气”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 西,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却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 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人的胸 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 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作者认为“文” 不过是“ 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 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 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 然而“气可以养而致” 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 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 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
三、一词多义 然: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有:颇有奇气 具有 通“又” 来往, 来往,交往 闲暇 然而, 然而,但是 …的样子 的样子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这样 辙生十有 辙生十有九年矣
游: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使得优游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故: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 所以 决然舍去, 过秦、汉之故 过秦、汉之故都 而:气可以养而致 气可以养而 虽多而 虽多而何为 过去的 表顺接 表转折 表并列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
以: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用来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 太尉以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而犹以 凭借 认为
其:今观其文章 今观其 故其文疏荡
指孟子 指司马迁 指欧阳修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指孟子和司马迁 听其议论之宏辩
其居家所与游者 指苏辙 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 助词, 助词,的
难点理解: 难点理解: 文气: 文气: 就作品而言, 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 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 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 养气: 养气: 就作者而言, 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 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气: 指作家的主观气质, 指作家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 即指文章的气势。 章,即指文章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