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中国文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我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屈原到鲁迅……一代代有名或无名的作者写下了大量精彩篇章。
请从“人民性”“世界性”“浪漫”“现实”“质朴”“瑰丽”“现实意义”“深远意义”中,任选两词,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或认识。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参考:本题为写作任务明确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与2017年课标乙卷一致。
考生必须从题目所给的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词,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或认识。
考生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认识的对象必须为中国文学,否则即判为偏离题意甚至离题,同时任选的两词必须在材料所给的8个关键词中选择,如选择1个或者两个以上即判为审题失误,没有依据写作要求写作。
从命题来看,虽然材料所给的8个关键词并非按照一一配对的形式出现,但依据其排列顺序,尤其是每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这个8个关键词貌似以配对的形式出现,“人民性”与“世界性”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性质的差异;“浪漫”与“现实”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表现手法的差异,但也包括了文学内容的差异;“质朴”与“瑰丽”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表达风格的差异“;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相对,主要表现的文学功用的差异。
当然,依据题目写作要求,考生在具体写作中,并不需要按照上述配对关系选择关键词,任选两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表达出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即为符合题意。
具体到8个关键词的概念理解,人民性反映的文学内容的性质,“人民”,古义泛指人,一般指平民百姓,近代成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术语,与“敌人”相对,很明显,此处的“人民性”的“人民”指的应是平民百姓,所谓“平民性”指的大概就是文学作品取材于民间,反映的是普罗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百姓的心声与期望。
而“世界性”反映的是文学作品所写内容及所涉主题的广阔,体现了文学作品主题的普世意义与共同的价值追求。
严格来说,“世界性”应与“民族性”相对,从命题而言,“民族性”或者更妥当,另外“现实”、“现实意义”两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也对考生造成了困扰。
浪漫,主要指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夸张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与此相对,现实,主要指的是现实主义表达手法,当然,如考生理解为内容的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主题也是恰当的。
质朴,主要指的是语言或表现形式的平实,以平实的笔调叙述、描写,朴实而不造作、不虚浮,却有一种直击人心、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瑰丽,主要指的语言或表现形式的细腻传神,摇曳多姿。
“现实意义”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而“深远意义”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考生选择哪两个关键词,都需要对所选的关键词的内涵有所了解,需要对关键词有具体化的阐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空洞议论,此为区分作文得分高低的一个指标。
应该说,本次写作对考生的阅读积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主题、手法均要有较清晰的理解,在行文中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具体阐述,对阅读的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要求,这是此次作文的意义所在。
赋分建议:1、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实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持之有理,言之有据,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内容充实,表达有亮点。
55—60。
2、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实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持之有理,言之有据,事例较为丰富,文章结构清晰。
50—54。
3、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有一定的事例支撑,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表达一般。
46—49。
4、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对有机关联有所揭示,但不够具体,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基本准确,有一定的事例支撑,结构清晰。
40—45。
5、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但有机关联揭示不足,或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有所偏差,事例不足,议论空洞。
36—39。
6、全文不谈中国文学而谈其他领域,或所选关键词超出范围,或在写作过程中偏离、偷换关键词。
36以下。
均分建议44分。
【参考例文】浪漫地流淌现实意义用最灵秀的方块字书写厚重的篇章,用最饱满的诗意去揣摩经典之萃。
同中国文学的相处,就宛如拂过涓涓细流,看她浪漫地摩挲现实的土地。
中国文学,最深远的莫过于《诗经》。
我曾对其爱不释手,也为其中一篇流连忘返——《女曰鸡鸣》: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灿(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食(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诗的大意是说妻子叫丈夫起床,天上的夜明星多亮啊!丈夫醒来说对啊,这时候鸟儿起飞,我要去打猎。
妻说:“你一定会满载而归,那我们就烹禽饮酒,愿咱俩白头偕老,你弹琴和鼓琴(瑟),岁月如此静好!”初读小诗,我为这田园诗般的甜蜜与温馨打动,小两口积极拥抱生活的态度着实讨喜;后来,我从清浅的浪漫中品读到寓在其中的现实意义。
且看当今喧嚣的场域里,人们相对活得堵塞,更乱了作息、忙了节奏。
会有几人还能像诗中妻一样“夜视看星”呢?寥寥。
渐渐地,我们似乎与大自然脱轨,我们仰仗科技,漠视自然法则,曾经“迎曦而出,沐夕而归”,把诗意活成现实的人,现在削尖脑袋唯利是图。
或许从中国文化(文学)里,我们才能找回久违的宁静,我们才去思考“与时俱进”。
古人的意思:“时”从来不是时下利益,而是天时。
幸福也正源于知天时、依天意、循天道。
人要学着像大自然一般过一天,在喧闹中,莫负自然之意,这是这首小诗教给我的现实意义。
何止《诗经》,大凡中国文化(文学),都透露着或浓或淡的浪漫,也昭示着或明或暗的现实意义。
只是,我们太忙碌太盲目而忽略了她。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上看到了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之作时,有几人能从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那倔强而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读懂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当我们无暇顾及中国文化(文学)字里行间的浪漫,更将蕴含的现实意义、人生哲理藏于庭院深深时,遗憾与愧疚偈占满心头。
好在,一股文化(文学)的清风已然吹过人们的心头,近年的文化(文学)节目深受喜爱,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中国文化(文学)的秀丽与海纳,让浪漫得以传诵,让现实意义得以挖掘。
而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她继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这又何尝不是爱国报国之举呢! 期冀中国文学于表愈发浪漫,给人美之信仰;于里愈发凝聚现实意义,给民族以方向,国家以力量!得分:55分点评:本文诗意盎然,由《诗经》中的一篇《女曰鸡鸣》生发开来,论证中国文学里“浪漫地流淌现实意义”,充分展示了这位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古典文学的深度角度。
虽然有个别字写错,如明星有灿(烂),宜食(言)饮酒,你弹琴和鼓琴(瑟)等。
同时考生能够紧扣作文任务,从8个关键词中选取了“浪漫”和“现实意义”两个词,全文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谈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与认识。
当然有文中有几处考生把“文学”写成了“文化”,此种不严谨表达需要考生引起重视,好在文章开篇与结尾都强调的是“文学”,否则会留下硬伤;而且朱耷之例不属于文学范畴,但暇不掩瑜。
总体来看本文字迹工整美观,语言流畅典雅,写作任务完成教好。
浪漫与现实的交汇——中国文学之美我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从一部部一篇篇一句句的中国文学中悟出了两个词:浪漫与现实。
这两个词是充满了矛盾的,一个仿佛带着光环,一个却如万年积沙般沉重。
但若细细品味中国文学,便又可以从这矛盾中找出此相同来,其交汇处又充满文学之美。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二是得到了。
”中国文学的现实,便也是这样的。
看看贾谊,一篇《六国论》便足以让后人震惊不已,可他的满腹经纶,却被君王“不问苍生问鬼神”给打得一分不值。
于是文人们愤怒了,他们开始用笔用纸用仿佛含血的字来写现实。
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牧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这些个诗人用笔墨尽情地表达对得不到的公平的悲恸,对得到的些许平和的担忧——毕竟兴也是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
再到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空有满腔热血无处可洒,只得叹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再看今朝,鲁迅先生用其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敌人,慨叹民间的愚昧钝化。
他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哪一个不是充满现实寓意呢?这些现实主义的人似乎满心都是悲剧,对现实的惨象让他们将中国文学便(变)成了一种宣泄,一种对现实的嘶吼与批评。
但另有一些人在这惨象中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无数花团锦簇的喜剧,而他们笔下的文学,则充满了浪漫。
浪漫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代名词。
文人们得不到,但怀揣梦想去创造;得到了,便去珍惜。
《小窗幽记》中曾写道:“声誉可尽,江天不可尽;丹青可尽,山色不可尽。
”浪漫的文人们也多怀着这样一颗心。
屈原的骚体词藻华丽想象奇特,用想象来剔除不得志之苦。
宋玉写《风赋》,将别人对他的质疑与嘲笑用细腻传神地描写排遣出去,他说:“风起于青萍之末。
”再到浪漫鼎盛时期,盛唐的李白,他喊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观三千飞瀑,坐看敬亭山;教力士脱靴贵妃磨墨。
纵使并未得到重用,他仍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浪漫主义的人心中都是希望,宛如羽毛闪光的自由鸟儿,终有一日可直冲九宵。
再回头看中国文学中最美的两处。
不难发现其实现实与浪漫都不过是用文字来寄托来抒写。
正是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矛盾,文人们从心的两面来看,才分出了现实与浪漫这一对矛盾又一致的风格,而这两种风格的交汇,便是中国文学传承以来生生不息之美!得分:53分点评:本文考生选择的关键词是“浪漫”和“现实”,作者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找到两者的关联点,从中品味中国文学之美。
全文论证条理清晰,总分式结构使论证严密;论据真可说是旁征博引,丰富的事例与名言佳句贯穿了全文;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交替运用,是一篇亮点较为突出的议论文,不足在于“浪漫”与“现实”的有机关联只是揭示,论述不足,略显单薄,如能改进,则是一篇上佳的考场作文。
浪漫与现实,谱就璀璨华章中国文学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名家名篇浩如烟海,若要我以两词概之,那便是浪漫与现实,原因何在?请听我细细道来。
我从文学的源头走来,一路山花烂漫,我看到了,中国文人们浪漫的情怀。
屈原开创浪漫主义先河。
一曲《离骚》芳馨馥郁,诉尽衷肠;李白更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上天揽月,酒中化仙,其想象之瑰丽,令人赞叹,但是中国文学的浪漫绝不仅是简单的文艺,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命运的豁达与洒脱,而这一点也早已深入国人肌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