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
一:文言实词
【典例分析】
【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
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
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
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
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
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
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
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
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
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
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
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
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
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
宋兴,锄叛而讨亡。
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
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
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
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
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①曾巩:字子固。
龙图:宋代官职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浮:显现
B.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纂:继承
C.兵戈不试.试:使用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揆:揣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
故选A。
【精要总结】
文言实词含义判断“6法”
1.联想迁移法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因此,判别词的义项,要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3.语法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
4.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5.结构对举法
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6.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中的“组”的偏旁和绳有关,前有“系”燕父子,可推知“组”为“绳索”之意。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中的“析”由“木”和“斤(斧子)”组成,用斧子把木头劈开,再结合前面的“分”“离”,可推断“析”的意思为“分开”。
【对点专项提升练】
一、【2020·江苏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布衣传
全祖望
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为劲草先生,定海卫人,居庐江少喜读书,父母怜其体孱,稍节制之。
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默识,又恐灯影外泄,以被蒙之,不至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
己亥,海师大掠鄞之东都,先生奉母逃深山中,猝遇盗,盗见先生母丰硕,以为富家姬,用火熏之以索金。
先生抱母大恸,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
旁一卒曰:“是孝子也,乞舍之。
” 先生以是得生,自是作书甚苦,先生久寓宝林,挈家依诸生徒间。
先生于经则《易》《书》《诗》《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抄:所称《劲草亭诸编》者也。
而生平心迹所寄,尤在《防秋谱》一篇。
尝曰:死后当尽取吾所著书,置石匣,藏之墓中,而是篇则可比之郑所南《心史》。
《防秋篇》者,世俗斗牙牌之戏也,其中有所谓“至尊” 者,诸品皆不能抗。
先生增置其色目,自天、地外,帝王、将相、四民,下至盗贼草窃之徒皆有之,而更以处士为至尊。
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然能为中流之一壶。
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
周郢山见之曰:“此胡文定《春秋传》也。
”镇人乞先生修志书成,署名,力拒之。
所著诗古文词,曰《痛定集》。
晚年居鄞城中,戊辰,年六十八,病卒。
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而卒,存于伯兄家。
已而伯兄亦病,亟贻书伊萬,令其取书以去。
既至,伯兄又卒,其子勿与,已而鬻之他人,百方觅之,不可得矣。
予之采诗也,求先生之集,遍访既无知者,仅从先生诸弟子所藏遗笺故牍,令李生昌昱汇为一卷,因诠次其可存者。
至先生于诸经,最得意者莫如《春秋》,其自序云:“不佞垂老,忽若于《春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
” 顾其书已成四十二卷,而定、哀二公未毕,临没尚以为恨,今俱佚。
(选自全祖望《鲇琦亭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师大掠鄞之东鄙.鄙:边境
B.诸品皆不能抗.抗:违抗
C.亟.贻书伊蒿亟:急速
D.因诠次.其可存者次:编纂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布衣名西,少时身体孱弱,父母因怜惜他的身体,不让他太辛劳,他就常常等到父母亲熟睡后偷偷地学习。
B.《防秋篇》表面看写的是民间斗牙牌的游戏,其实其中有深刻的寄寓,周布衣本人及他人对这篇文章都有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