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朝廷因 杨氏霸国之旧 . B.尚法律,任 俗交 . C.宜 修复旧典 . D.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 因:沿袭 任:任用 宜:应该 挠:阻挠
(
)
四、结构分析法(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 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 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 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 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 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 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 “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给女儿“瓦” 玩,是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gōng)之 意。 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儿子, “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儿。
含义相同相近: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求全责备——求,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民殷国富——富, 殷—富裕 登峰造极——登, 造—登上,到达 文过饰非——饰,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 己的过失和错误 扶危济困——扶, 济—扶助 比肩接踵——接, 比—紧接着,紧挨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军夜 大惊 . B.而城中鼓噪 从之 .. C.齐人遂夷 杀其将骑劫 . D.齐人追亡逐北 . 夜:在夜里 鼓噪:敲鼓呐喊 夷:杀 北:北方
(
)
解析:D 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 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 为“败逃者”。
答案:B
三、联想印证法之成语联想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出文言词义。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 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教导、指导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安 治:安定,太平
殚精竭虑。 不伦不类。 贪得无厌。 诲人不倦。 长治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⑥召医而尤其故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出类拔萃,超出)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以成语为例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 党同伐异——伐,攻击; • 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
寤寐求之——寐,睡觉; 避重就轻——就, 不躲避 欲盖弥彰——彰,不掩盖
夙,早;兴:起来;早 起晚睡。形容勤奋。 。 寤,醒来
接近、趋向
彰显
•含义相反相对:
结构分析法小结:
答案是C , 解释为 “讨伐(庆封)”
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
例:选出下列划线句正确的一项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 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 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1.
)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 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 . 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 之, 孰与骋 . . 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 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 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 (节选自《荀子· 天论》)
(
)
解析:把 C 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 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 解释应为“离开”。
答案:C
二、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根 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答案:D
五、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 功能推断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 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
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 B.以中益怒,曰:“丞慢 我。” . C.今絷 者众 . D.以中意乃解 . 詈:辱骂 慢:诋毁 絷:抓住 解:缓和
(
)
解析: B 项, 吴履察知冤情, 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 “立 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 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 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傲慢, 不敬”,而非“诋毁”。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於楚。项籍使将兵, 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计布匿濮阳周 氏。” A. 隐藏
2004年全国卷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容汝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 箧:小箱子 答案 A.年成不好(联系课文,河东凶, 则……)
3、牛刀小试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改变)
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
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
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
阿谀逢迎 刚正不阿(奉承、 迎合奉承) (公权)议论 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 杨氏霸国之旧:尚法 . 律,任 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 修复旧典,以示后 . . 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 . 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 士以自近。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
“应答”。
(2005北京卷)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lì (攭)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拨 C.景公与 陈无宇……诛封(庆封地名)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卒而相亲 与:结交
) ) ) ) ) ) )
沛公军霸上( ) 2.沛公欲王关中( ) 3.籍吏民,封府库( ) 4.范增数目项王( ) 5.刑人如恐不胜( )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8.吾得兄事之( ) 9.常以身翼蔽沛公( )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2.拔剑撞而破之( ) 14.素善留侯张良( ) 15.沛公今事有急( )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 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牛刀小试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 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 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 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一、代入检验法(还原法)
即将题目中的解释当作正确的用法,看它在句 中和文中是否都通顺。
1(2006年全国卷Ⅱ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璋 ”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 . 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 . 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 者众,而捕未已, . 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 .
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步骤: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