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2005-08-11 10:25:57)“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的野心毕现。
事变第三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
同一天,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诞生,饱受欺侮的中国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7年,卢沟桥畔的枪声,让已走到“最危急时候”的中华民族彻底觉醒。
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以8年血战和3500万儿女的死伤,最终换来了百年抗击外来入侵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儿女,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在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中,到处都留下了贵州儿女的身影。
岁月流逝,为国捐躯的英烈早已白骨成灰,而生机勃发的今日中国,正继承先烈的遗志,大步迈向富强文明!请读本期——《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5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在8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
★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2年)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1939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抗日战争,一场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一场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中华民族终于打败日本法西斯强盗,争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成为世界民主、和平的中坚力量。
民族解放战争的烈火,淬砺出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思想理念,催促着僻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儿女迅速觉醒。
大后方的贵州,不仅组织了成建制的10个师约20万人奔赴前线抗击日寇,更有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用生命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一页。
燎原烈火伫立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27层的楼顶往下俯瞰,山城贵阳尽收眼底。
8月的骄阳,让这座省会城池平添了一层耀眼的金色。
宽阔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款式各别的大小车辆以及一张张喜形于色的脸庞,融会成一道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亮丽风景。
这道景观实属来之不易,她与60多年前日机轰炸贵阳留下的残垣断壁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肇始,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伸出了侵略的魔爪。
处于大后方的贵州未能幸免于难。
自1939年2月4日18架日机齐轰贵阳,整个抗战时期日机入侵贵州多达33次,受损最重的贵阳遭受空袭10次,伤亡人数逾千。
1944年底,得寸进尺的日本侵略者入侵黔南,独山、荔波、三都、丹寨相继沦陷,贵州遭到历史上空前的大劫难。
当时的新华日报发表了《火急了!共同救火!》的社论,指出:“火急了!敌人鬼火,已经烧到了贵州!……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人民,共同救火’,而且必须在今天!”抗日救国的燎原烈火,沸腾着贵州赤子的一腔热血。
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组织军事训练、反对破坏抗日运动的会考,请愿、募捐、筹款、义演……在爱国学生抗日宣传和抗议行动的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
贵阳、安顺、紫云、都匀、惠水、贵定、独山、瓮安、凯里等地,抗日救亡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二、红六军团,中央红军,于1930年至1936年期间,先后在贵州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进行了惊心动魄的长征大转移,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在贵州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从1937年到1945年,贵州总计有639631人先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许多直接参加了对日作战;数万贵州儿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抗击日寇的老资格”“你大概不知道吧?先后担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等职的周林同志,曾经是一个抗击日寇的老资格。
”8月8日的历史名城遵义,一派风和日丽。
记者在原中央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马苏政将军那里,听到一个精彩的战斗故事:“周林同志是仁怀人,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是个大嗓门。
那时我还是刚参军不久的学生,一、二支队合并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后,周林同志任军法处处长。
当时有一个司务长贪污士兵伙食费,被军法处判处死刑,周林处长在宣判大会上宣布枪毙。
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个人肯定厉害,有枪毙人的权力。
我们当时驻扎在农村,鬼子经常派汉奸到驻地刺探军情,以便进行‘扫荡’。
周林同志原来就是锄奸科长,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经常指点我们。
我也常把从他那里学来的知识给我们通信排进行队前教育,让大家提高革命警惕。
“有一次,一股敌军来到指挥部附近。
当时指挥部是个机关,参谋、干事大部分人没有枪。
危急关头,周林站出来命令执法队向敌人冲击。
执法队里多半是老兵,有的还是红军,他们一手举着驳壳枪,一手挥着大刀,“缴枪不杀”喊得震天响。
那一仗,打得顽军四处逃散,还抓了几十个俘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许多贵州优秀儿女作出了卓绝贡献。
他们中的代表有:1938年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的贵阳人李策;1940年被秘密杀害的思南县人肖次瞻;1941年惨遭反动当局杀害的大定县人蔡应达、织金县人王木式。
共产党员杨经国是普定人,参加过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
先后任二总队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骑兵二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日军进行大扫荡在突围中牺牲;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百团大战的毕节人刘仁,历任八路军作战股长、营长等。
1943年在华北战场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被日寇活埋,年仅24岁……这些优秀儿女和全国抗日军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战。
他们是贵州的骄傲,是党的好儿女,他们没有留下勋章,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尸骨,但却以一腔热血,铸就了不朽的民族英魂!血染的家书遵义市郊的元宝山公墓正对大门不远处,一座嵌有“抗日将领革命烈士刘眉生将军墓”的烈士墓碑格外醒目。
墓碑前面的一块石碑上,记述了68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站在墓前,刘伯禄老人欣慰而自豪:“每年清明和抗战胜利日,都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为先父献上鲜花。
父亲,您看见了么?我们胜利了!我们强大了!我们不会再轻易受人欺负了!”刘眉生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黔籍将领,生前任八十五师五一○团上校团长,“七·七”事变后奉命率团参加忻口战役。
他深知敌我双方大军云集,一场恶战必不可免,到阵地当日就给夫人夏坤融女士写下这封《诀别书》: 坤融卿鉴:自京一别,忽已三月,此次随陈师长北上,途中虽鞍马劳顿及与敌激战,感于抗日之宏愿得以实现,亦不觉其苦也。
近日已达晋北,拟于原平一带阻击敌人。
日寇凶残夺我疆土,戮我同胞,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战死沙场,我之荣矣。
望吾卿切勿悲啼,希抚育两子,续吾未尽之志,未完之业,誓死抗敌,光我华夏,吾虽死犹生,安笑九泉。
阵中草此,顺祈安好眉生上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七日于忻口10月13日,5万日军向忻口发起进攻,刘眉生团守卫的洪山阵地遭到多次猛烈炮击,临阵指挥的刘眉生两次负伤仍坚守阵地。
全团将士英勇抵抗,虽伤亡惨重仍固守阵地十数日。
28日,日军投入更多兵力向洪山阵地猛烈炮击,刘眉生被弹片击中头部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刘眉生的牺牲令同是遵义人的八十五师师长陈铁失声痛哭,师政治部主任陈德明(遵义人,陈铁堂弟)奔赴前沿阵地料理后事。
灵柩转运回遵义进行了公祭和安葬,刘眉生被追赠为陆军少将。
刘眉生牺牲后,其妻立下终生不改嫁、精心抚育好两个儿子的志愿。
在母亲教导下,刘伯禄和弟弟刘协禄长大后参加了解放军,像父亲那样精忠报国。
与刘眉生一样,1938年在徐州会战中据守砀山阵亡的陈蕴瑜将军的家书,同样写得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爷爷陈蕴瑜将军殉国67周年的纪念日。
5月23日,从深圳赶回平坝的陈瑾,和姐姐陈玲含泪在爷爷墓前献上她们写的挽联。
“小时候听父亲讲爷爷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我们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无比光荣。
”陈瑾知道,眼前的坟茔,只是一个为纪念爷爷而建的衣冠冢。
爷爷的遗骨,早在67年前就长眠在他当年激战的砀山阵地上……陈蕴瑜是平坝县天龙镇人,毕业于贵州省陆军讲武学校,历任黔军排长、连长、参谋长,相继兼任黔西、织金、水城、正安、思南、威宁等县县长。
抗战爆发后,他先后任一○二师六○七团团长和三○四团上校团长。
奉命率六○七团开赴上海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陈蕴瑜,在给3位兄弟写的家书中表示了抗日的决心:御侮抗敌,军人天职,为国而死,亦有价值。
而在给两个子女的家书里,他显然已作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懿先吾儿知之:懋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日寇欺侮我中华,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上阵杀敌,是我军人应尽的天职。
我部奉命开赴前线抗日,此去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取义为我之夙愿。
若有不幸,叔父即你父,你们千万要听叔父的话,努力读书,为计希望。
父字十一月四日1938年六○七团整补后改称三○四团,5月陈蕴瑜率团投入砀山战役。
砀山是五战区通往后方的惟一要道,陈蕴瑜率三○四团于当天上午10时奔赴韩道口与日军遭遇,击毁日军坦克5辆。
双方血战两昼夜,敌以3倍兵力向一○二师进攻,23日晨渐渐逼近苇楼庄。
陈蕴瑜部队与日军激战中弹尽粮绝,他在率部队突围中牺牲。
砀山战役,一○二师浴血奋战近10天,牺牲军官140人,全师8000余官兵仅剩3000。
这一仗,中国主力部队得以赢得时间机动转移。
战后师部派人到苇楼寻找陈团长遗体,未果,将军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1939年11月,陈蕴瑜追悼大会在他的家乡举行。
前来哀悼的人络绎不绝,近万人的送葬队伍中,响起了悲壮的哀歌: 烈士陈公蕴瑜,曾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息烽人阮则文的《告国人书》以及他投水玄武湖以尸谏的壮举,曾震惊了当时的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