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模式一、研究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断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充分地体现了“以教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材思想。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程度不同,对数学难学、难教这一现象却依然困扰着不少小学教师和学生,尤其是追求理想有效课堂的假设与常态课堂的真实状态差距太大、数学教学理论无法有效嫁接应用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应用实践,更是成为数学课程目标达成缺失和阻挠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焦点问题。
因此,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的优势,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重新审视并理解数学课程,弄清小学数学“学什么”,进而探究小学数学“如何教”,通过对现实的、有效的课堂实境进行研究,概括和描模出可供一线教师借鉴、迁移、应用的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于被面上更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接纳,并最终共同卷入创生新课程的实践,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探索与研究,对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对于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和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无疑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产生的。
二、理论支撑“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所以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观点,比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现代先进的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
我们在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充分反映这些理论的基本思想。
三、课题界定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提出的。
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及其教学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我们认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一定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在规律支持下的某种具体表现和情景,通过这些现实的、有效的课堂实境必能概括和描模出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要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学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同时还要对数学课程的内涵、本质、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表达,因而,本项研究对于全面推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概括和描模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并形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2)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及操作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本校的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特色。
(4)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五、研究内容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数与代数”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式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空间与图形”教学模式的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我们力图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基本特征。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究、教学展示探索研究等活动。
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实例、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行动研究法: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聘请教科研部门及各级领导、专家进行指导、会诊、研究、帮助,以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七、研究过程(一)分解、申报,以名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优秀的一线教师为先锋的研究队伍,形成强有力的实验网络。
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分解、设定了子课题,由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研组长主持一项子课题(子子课题),所有数学教师自主选择课题参与研究,建立起课题三级管理网络,点、线、面纵横联结,有机贯通,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
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先行一步,学习《模式与方法概论》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
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学校分别购置了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
各课题组与学科教研组有机联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
(三)定向、交流,强化过程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和调控我们主要采取“明确活动指向、落实研究环节、搭建研究平台”的过程管理策略及“自主研究,集中管理,点面结合,分享推广”的课题研究策略,使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既保持自主性,又能相互交融,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题研究,确保整个课题实验的整体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
(1)关注常态课,切实引导教师剖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对研究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读人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梳理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
并以课题主要成员、学科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为主体,对近年来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初步概括和描模出相关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各级专家学者为我们解读教材,为课题研究把脉指点,给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推行主题式、模式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
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思考、尝试及教学效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一条可行性的途径。
(四)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研究的现实土壤是实践,研究的阳光便是教师的理性反思。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从而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相关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
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专题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比。
课题组专门编印了课题研究专辑,编发了课题组成员的部分总结性、反思性的文稿。
八、研究成果“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活动体验——情感交融——内化提升——应用实践。
(一)创设情境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情景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景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精心准备,营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二)活动体验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自己去探索解新知的途径,对获取新知的活动过程进行真实体验,发现,提出并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这个环节是每节课的关键环节,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其实是一个知识递进的过程,也就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换相互间不同的观点,最后再进行信息的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创造性、独立性、独特性、主动性都将得以发挥。
(三)情感交融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体会成功和快乐。
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每一个同学都设计一幅对称图形,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教师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在“年、月、日”一课接近尾声时,教师深情的说道:“最后老师把《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日日、月月、年年开心!进步!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你们可以畅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谢谢老师!”“情”“境”交融,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真诚的感谢!这是师生、生生情感的一次升华。
一声“谢谢”是孩子们的快乐,是对“体验式学习”最好的嘉奖!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感受、操作、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