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3.“白体”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5.《西昆酬唱集》6.杨亿的生平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8.西昆体9.晚唐体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11.林逋诗歌的特点12.晏殊的生平13.《珠玉词》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5.欧阳修的生平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22.梅尧臣的生平23.苏舜钦的生平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27.王安石的生平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29.王令诗歌的特点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33.“三苏”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35.苏洵散文的特点36.苏辙散文的特点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37.苏轼的生平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41.“东坡体”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49.苏词的创作风格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51.黄庭坚的生平52.“山谷体”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57.“后山体”58.“简斋体”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65.柳永的生平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70.秦观的生平71.晏几道的生平72.贺铸的生平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76.周邦彦的生平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79.“易安体”80.“樵歌体”81.李清照的生平82.朱敦儒的生平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87.辛弃疾的生平88.“稼轩体”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91.张元幹的生平92.张孝祥的生平93.陈亮的生平94.张元幹词的特点95.张孝祥词的特点96.陈亮词的特点97.刘过词的特点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98.“中兴四大诗人”99.陆游的生平100.陆游散文的特点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103.陆游词作的特色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格105.“诚斋体”106.杨万里的生平107.范成大的生平108.杨万里的“活法”诗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11.朱熹的生平112.朱熹诗歌的特点113.朱熹散文的特点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116.南宋“小品文”概况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117.南宋中后期的清雅词派118.姜夔的生平119.白石词的情思内涵120.白石词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词史的贡献121.吴文英的生平122.吴文英“论词四标准”123.梦窗词的分类及其情感内涵124.梦窗词的艺术特色125.《词源》126.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127.周密的词风特征128.王沂孙咏物词的特点129.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130.南宋后期文学大势131.“永嘉四灵”132.“四灵”与晚唐诗歌的关系133.“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134.刘克庄的生平135.“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136.刘庄诗歌分前、后两期137.“江湖诗派”及其诗歌的艺术追求138.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139.刘克庄词的艺术特点140.戴复古诗歌的特点141.文天祥的生平142.汪元量诗歌的思想内涵143.刘辰翁词作的特点144.文天祥诗、文、词的思想情感内涵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45.耶律倍及其《海上诗》146.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147.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148.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149.辽代文学创作概况150.寺公大师《醉义歌》151.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152.金初文坛作家构成153.金代文学发展大势154.金初主要诗文作家155.“国朝文派”及其主要诗文作家156.金代后期主要诗文作家157.元好问的生平15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159.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60.元好问词作的特点161.元好问的文学成就162.诸宫调16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作及其艺术特点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64.“元曲四大家”165.元杂剧的体制166.元杂剧分为五类16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68.元杂剧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及各期代表作家作品169.白朴的生平创作170.马致远的生平创作171.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172.郑廷玉及其《看钱奴》173.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174.石君宝及其《秋胡戏妻》175.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6.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7.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特色178.郑光祖的生平创作179.宫天挺的生平创作180.乔吉的生平创作181.秦简夫的剧作182.元代后期杂剧发展态势183.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184.宫天挺《范张鸡黍》的思想内容185.乔吉《两世姻缘》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色186.秦简夫《东堂老》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187.关汉卿的生平、性格188.关汉卿的创作及其分类189.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的思想深刻性190.妇女生活剧《救风尘》的思想191.历史剧《单刀会》艺术特点192.关汉卿杂剧题材内容的特点193.《窦娥冤》的故事渊源及关汉卿的改作19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及其悲剧性195.王实甫的生平创作196.“董西厢”197.“王西厢”198.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故事演变199.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和体制200.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章元代散曲201.散曲及其形制202.小令(叶儿)、套数(散套)、带过曲203.元代散曲创作分前、后两期204.元代散曲创作的豪放、清丽两种主要风格205.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206.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构成207.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08.关汉卿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09.王和卿散曲的风格特征210.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1.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12.张养浩的生平213.张养浩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4.乔吉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5.张可久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216.南戏2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8.“四大传奇”219.南戏产生的年代220.元代南戏创作概况221.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222.“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223.高明的生平224.《琵琶记》的主旨和剧情225.《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226.《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27.话本228.宋代“说话”四家229.元代讲史话本的存留情况230.“讲史”和“小说”的区别231.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和保存232.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233.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内容和特点234.讲史话本的一般艺术特点235.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第六章元代诗文236.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237.耶律楚材的生平238.郝经的生平239.刘因的生平性格240.戴表元的生平241.赵孟頫的生平242.元代前期诗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243.赵孟頫对元代诗风转变的意义244.耶律楚材的诗歌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245.郝经的文学观念及其诗歌创作特点246.刘因诗、词的艺术特点247.戴表元的诗歌主张及其诗歌创作特点248.“元诗四大家”249.姚燧的生平250.虞集的生平251.揭傒斯的生平252.黄溍的生平253.马祖常的生平254.元代中期诗文发展的两个阶段255.元代中期的文风和文学追求256.元代中期诗文创作繁荣概况257.虞集的文论与文风258.姚燧散文的特点259.虞集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260.揭傒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61.黄溍的文论及其散文创作特点262.马祖常诗歌的思想内容263.铁崖体264.杨维桢的生平265.萨都剌的生平266.张翥的生平267.戴良的生平268.元代后期诗文创作概况269.杨维桢诗歌的特点270.萨都刺诗歌的特点271.张翥诗、词的特点272.戴良诗、文的特点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273.“历史演义”小说274.“英雄传奇”小说275.罗贯中的生平创作276.《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277.《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278.《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279.《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及影响280.《水浒传》的两个版本系统及其主要版本281.《水浒传》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282.《水浒传》的作者问题283.《水浒传》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284.《水浒传》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第二章《西游记》和《金瓶梅》285.神魔小说286.世情小说287.《西游记》的主要版本288.《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289.《西游记》的作者问题290.《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内涵291.《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51292.《金瓶梅》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293.《金瓶梅》的主要版本294.《金瓶梅》的成书时间295.《金瓶梅》的作者问题296.《金瓶梅》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思想意义297.《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298.《金瓶梅》的文学影响第三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299.拟话本300.《红白蜘蛛》301.《六十家小说》302.《清平山堂话本》303.《熊龙峰刊四种小说》304.冯梦龙的生平305.冯梦龙整编的文学作品306.“三言”307.冯梦龙的思想和文学主张308.“三言”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309.“三言”的艺术特色310.凌濛初的生平311.“二拍”312.“二拍”是文学史上最早由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313.《今占奇观》314.明末清初的其他白话短篇小说315.“二拍”的艺术成就弱于“三言”316.“二拍”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思想意义第四章汤显祖与明代戏剧317.明代戏剧包括杂剧和传奇两种类型318.朱权《太和正音谱》及其杂剧创作319.朱有燉的杂剧创作320.徐渭的生平创作321.明代初期的政治环境与其时杂剧的题材内容322.明代中后期杂创作概况323.王九思《杜甫游春》324.徐复祚《一文钱》325.王衡《郁轮袍》326.冯惟敏《僧尼共犯》327.孟称舜《桃花人面》328.康海《中山狼》与明代杂剧的演变329.徐渭《四声猿》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330.明代“传奇”331.吴江派332.临川派333.《曲律》334.《元曲选》335.《六十种曲》336《盛明杂剧》337.明代前期传奇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作品338.明代中期传奇的新变及三大传奇的思想内容339.明代后期传奇创作繁荣概况及主要作家作品340.“汤沈之争”341.沈璟曲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传奇创作342.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个性343.“临川四梦”344.临川派其他作家的传奇作品345.《紫箫记》、《南柯记》、《邯郸记》的主要内容346.《牡丹亭》故事来源与汤显祖的改作347.《牡丹亭》的人物塑造348.《牡丹亭》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第五章明代散文349.明代散文创作成就概况350.台阁体散文及代表作家“三杨”351.宋濂的生平352.刘基的生平353.《郁离子》354.宋濂的文学思想355.宋濂散文创作的成就356.刘基寓言性杂文的特点357.唐宋派358.《唐宋八大家文钞》359.归有光的生平360.唐宋派的文学主张361.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创作362.“小品”与小品文363.李贽的生平思想364.公安派365.竟陵派366.《诗归》367.张岱的生平368.李贽“童心说”369.公安派“性灵说”370.钟惺、谭元春的文学主张371.李贽散文的创作个性372.袁宏道小品文的创作成就373.竟陵派小品文的艺术特征(以钟惺小品文为例)374.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第六章明代诗歌375.明代诗歌创作成就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