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6-01-10[作者简介]林民盾(1954—),男,中国香港人,香港万城集团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杜曙光(197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林民盾,杜曙光(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现代产业横向上的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在传统产业结构里的具体位置。
同样,发展什么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现代经济以知识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趋势。
在这个条件下,本文将传统产业结构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分析商品的形成过程及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模式。
警示企业或区域寻找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横向产业,是更切合现代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横向产业;空间;高级生产要素;无边界企业[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30-07【产业经济】2006年2月第2期(总215期)Feb.,2006No.2ChinaIndustrialEconomy观察现代产业,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纵向结构由于其横向的相互交融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个行业或产业在纵向的具体位置。
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已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知识、创新与科学技术已经贯穿在所有的产业内,各行各业都将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是提升产业能力,知识对所有产业的渗透、融合及生产方式的模块化分工,迫使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应该淘汰,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什么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或动力。
一、横向产业的提出现在我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它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即是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经过初步加工的资源)。
以此来划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并将剩余部分归为第三产业。
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从其分类的立论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分类法主要是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
1.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经济学的研究源于对商品的研究,任何产业的具体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生产过程,其过程就是对预期商品的规划、研发、制造和销售,最终目的都是生产商品并把商品转移至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工业经济首先打破商品为最小研究“单位”的传统假设,按商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元素对其进行分割,分割为商品的三个过程元素,即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
一是以知识为主体的商品规划、研发、设计元素;二是以体力劳动配合知识工具为主体的商品制造元素;三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营销战略、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的专业服务等元素。
商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因子,它可以是有形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与技术产品。
2.完成商品对应的三个组织传统的企业就是为完成整个商品过程的组织。
这里,打开企业“黑盒”,将其分离为三个组织。
这三个组织与商品形成的三个元素一一对应。
这三个组织是:从事未来商品的规划、设计、研究等前期工作的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组织;从事商品制造过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的组织;从事商品的集成、销售策划、渠道管理等市场活动及专业服务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组织。
企业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企业为商品所安排的活动,其根本的行为就是为了实现这三个重要的环节或组织,即规划商品、生产制造商品、整合商品并实现销售与服务。
任何一个传统的企业,以至该类型的行业,再延伸到各个同类行业的产业范畴,只要是从事商品活动或广义的商品价值创造过程,它都包括这三个完成商品过程不可或缺的组织。
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农业、渔业、银行、软件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规划与设计产品、生产制造产品,最后进行销售和营销服务活动。
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组织内。
利用这些组织可以抽象出具体的产业范畴,分离为商品生产的元素共性,而且不受传统行业或产业分类的局限。
现代企业可以选择为商品中具有共性的元素服务。
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不再是完成整个商品的组织,它只是完成商品的其中某个功能模块的组织,即研发型企业、制造型企业或营销型企业。
3.横向产业模式把商品生产过程的三个核心元素及企业对应的三种组织形式推广到产业的组合中,对传统产业组合的纵向结构合并、糅合后,从横向切断,分成三个层次: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
传统上,我们研究的顺序是:商品—企业—产业。
相关商品以及相关企业的类聚就是传统的产业归类。
如果我们不是从相关商品、相关企业来分析,而是从商品的形成过程来分析,那么,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商品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这三个中间过程。
渔农商品的前期育种,工业商品的前期研发,服务商品的前期规划都是商品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研发过程;渔农商品的养殖、工业商品的生产制造、服务商品的制作都是商品形成的第二阶段,即制造过程;渔农、工业和服务的最终商品如何成功地转移到用户都是商品形成的第三阶段,即营销服务过程。
如图1所示,在商品世界里,传统产业结构里生产的任何商品,都存在着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和与之对应的完成此过程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共性。
此外,横向产业结构研究与关注的是商品形成过程的属性,而不是商品物化来源的属性。
这种属性可以横向贯串于传统三次产业的任何商品,不管他是取自于自然物还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或是其他商品经济活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型企业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研究企业的产品,可以应用于农、牧(传统第一产业),可以应用于医药(传统第二产业),也可以应用于侦探、保健(传统第三产业)。
IT企业,其产品也一样广泛应用在传统的三次产业内。
这样分类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在横向产业的价值链中,不同的元素在商品形成过程中价值的增加是不等量的,而且是异质的。
其原因在于,它们对传统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控制和拥有的研发产业制造产业营销产业商品图1横向产业结构程度不同,特别是它们获取、运用知识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同。
但是,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各自的资源优势,这包括它们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也包括它们所在空间(区域)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
横向产业价值链不同节点创造价值能力的不同,是直接导致传统企业或产业内部的分工、部门迁移及放弃部分部门等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发企业只做研发,不做生产也不做商品销售;生产企业只做商品制造,不做前期研发也不做商品销售;而商品销售企业只做销售,不做研发也不做生产。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大而全”的企业观念。
传统经济学中把企业作为单个的经济元素,作为一个“黑盒”的假设也严重遮蔽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现代社会按照商品形成过程的三个核心功能模块分工协作,重新组织企业行为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二、横向产业模式要素分析1.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生产产品过程的渗透与运用,生产要素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即传统生产要素的比重在下降,高级生产要素的比重在上升。
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以天然禀赋资源为主的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指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主导的新生产要素。
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其高级的无形生产要素与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的比例,1980年约为1∶1,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至4∶1。
如表1所示的横向产业核心元素中,知识在三个环节上的含量不均匀表现,及高级生产要素和传统生产要素在商品形成过程中的分布不均匀表现,是导致横向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
知识自始至终参与商品活动的整个过程,从企业开发什么产品,采取什么手段进行生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进入什么市场,提供什么服务,选择什么空间位置等,无不渗透知识的因素。
企业的战略研究是纯知识的行为,产品的研发是知识为主导,制造的过程,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的运用也是知识的过程,销售与营销也是知识的过程。
即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一样需要培育、挑选优良品种,需要选择或培养肥沃土地,需要寻找市场销售。
不难看出,任何一个产业的商品活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贯穿其中。
表1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知识(含量不均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空间位置(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匀)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同样,这三个环节对高级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也是不均匀的,第一个和第三个环节更多地依赖高级生产要素,较少需要传统生产要素,而第二个环节则相反。
这种不平均的知识结构和生产要素不均匀的配置就容易造成三个环节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其企业或产业所拥有和掌握完全知识的要素环节,就成为其具有相对优势的要素环节;相反,只是局部掌握或是不能掌握其知识的要素环节就成为相对劣势的要素环节。
我们可以推理:单个企业完成某商品过程所拥有和掌握的知识不是全部,而是局部的,为完成这个商品的过程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是片面的、局部的。
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一定是掌握了某种局部的知识,而且是完全地掌握和熟练地应用,从而利用这些完全掌握的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元素。
这个核心元素相对于完成商品的其他过程更具竞争优势。
所以,企业可能选择放弃生产这类商品的弱势环节,让其他有相对优势的企业来完成它未能完成的商品部分。
2.横向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不均匀依赖高级生产要素和传统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的不均匀表现,同样是导致横向产业对空间选择的重要原因。
传统生产要素是根植在空间这一特定的区域,具有强烈的黏着性,不会轻易被移动;高级生产要素的隐性知识生产要素也一样具有黏着性,它们都依附在特定的空间。
这就迫使企业向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移动。
传统产业的移动大多是依照这样的规律,横向产业也一样遵循这样的规律。
不同的是,现代企业的移动不是整个企业的移动,而是局部的移动、模块的移动、横向产业的移动。
最典型的是美国软件企业,规划设计在美国进行,软件生产在印度进行,销售服务在全世界进行。
中国香港的服装企业,设计在香港公司或是法国公司,制造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及服务遍布全球。
香港的现代农业,其农产品的基因改造在香港的高楼大厦里进行,生产基地在内地的海南省,营销策划在香港,销售市场在全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