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

浅析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 浅析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学生名称: 陈少枫学号: ************指导老师: 井艳红职称: 副教授所在学院: 歌剧音乐剧学院专业名称: 音乐表演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6年3月2日浅析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陈少枫摘要:唱与演在歌剧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

本文先从歌剧表演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歌剧与歌剧表演艺术的含义。

然后在单独从“唱”和“演”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从歌唱方法和歌唱四要素方面探索了歌剧表演中的“演”。

再从舞台摇表要素,表情与形体和表演情绪三个方面研究了歌剧表演中的“演”。

最后,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唱”与“演”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以得出,只有把“唱”与“演”有机,真切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功地进行歌剧表演。

关键词:歌剧表演;唱与演;内在联系。

引言歌剧属于欧洲的一种表演艺术,即是大部分或全部通过歌唱与音乐来呈现和演绎故事的戏剧(通过歌唱来替代演说的戏剧)。

这些年,相当多的艺术从业者探究歌剧表演的各种技巧。

2015年,江苏省演艺歌剧团的何峰老师探讨了歌剧表演展现“美”的原则[1]。

2014年,四川音乐学院的丁旭阳老师从演唱技巧的作用、肢体语言的功能、歌剧表演的特殊性出发,分析了歌唱与形体表演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歌唱技巧与肢体语言在歌剧表演中的意义,对演唱技巧和肢体语言的如何合理运用进行了阐述[2]。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盛雯博士对中国歌剧表演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3],他以时间段将其划分为探索与生成期(1920-1949),成长期(1949-1966),从荒芜、复苏逐步走向成熟(1966-至今)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本文为了研究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从歌剧表演概况、歌剧表演中的“唱”,歌剧表演中的“演”和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学习和撰写改题目内容时,对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的概念和所需要应用到的技巧及注意的地方有了更深的体会,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歌剧表演综合水平。

一、歌剧表演概况(一)歌剧的定义歌剧属于欧洲的一种表演艺术,即是大部分或全部通过歌唱与音乐来呈现和演绎故事的戏剧(通过歌唱来替代演说的戏剧)。

歌剧主要是歌唱,然后配合了器乐或舞蹈等艺术的戏剧体裁。

歌剧可谓是欧美艺术舞台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涉及多领域的形式。

歌剧的起源为意大利,首部歌剧《达芙妮》于1597年在意大利诞生,并传播和发展至全球,获得大量艺术爱好者的追求[4]。

(二)歌剧表演艺术歌剧表演艺术是深受普罗大众喜爱与追求的音乐形式之一,家喻户晓的原因是歌剧表演艺术具有大众性,并不需要深厚的音乐艺术功底,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启发意义。

其可谓是是最真诚的与表演对象产生思想共鸣、情绪渲染和分享艺术乐趣的表现形式。

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呈现在观众前的不会是流水账的书籍抑或是不同演绎符号的构成,其是传达这多方面,多时空(各种的历史态度和时代观念、各种民族情怀和风土人情、各种的社会体制和个人思想),同时呈现深度的各方位情感演变、表达歌剧艺术者的创作目的和思想的典型模式,尤其有意义的是呈现演绎者独特的个人思想和风点等个人特征的基本载体[5]。

二、歌剧表演中的“唱”(一)歌唱方法暨武秀之三结合唱法西洋歌剧中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早在十六世纪,意大利就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成为歌者歌唱的摇篮,声乐教育也应运而生并且为十七世纪的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歌剧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歌剧产生推动美声唱法正式形成。

在当时最大的演艺集团当属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艺术集团”,以其极具挑战性的创作手法使得歌剧和美声唱法并重而生。

因此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欧洲传统声乐演唱方法,特别以意大利声乐演唱方法为主体的演唱风格[6]。

它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并且其演唱形式主要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变幻莫测的演绎风格、优美的声音、多种多样的情绪、协调统一的音区等为主要形式,影响着全世界的音乐艺术形式。

歌剧艺术的发展把歌唱家们推上了极其重要和显赫的位置。

在各方面的相互融合下,造成了没有歌唱家,就没有美声唱法,也就没有歌剧的地步,他们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

因此,歌剧的诞生及前进,毫无疑问地会催生了大量艺术家的诞生,并主导着艺术的前进。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武秀之以优异的成绩从原中南音专毕业之后回到河南,在开封艺术学校以及后来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始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教学与研究活动。

几十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武秀之通过对上百位戏曲、曲艺等名家说与唱的个案分析,在传统声乐理论和演唱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时代改性的声乐演唱理论,即“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并于1982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关于民族声乐“三女合一”的教研活动,通过对不同类型嗓音的训练,形成了科学的“三合一”声乐教学体系。

事实表明,培养出适应性强的综合型声乐表演艺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结合声乐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教学艺术实践。

此后,在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提出的“中国音乐剧应以戏曲为基础”理念的启发下,为适应社会音乐剧人才的需求发展,1992年才进入音乐探索的武秀4之发现了“三结合”这种载体,就是把歌唱作为主要地位的“三结合”模式发展到唱歌、表演和舞蹈并重的新的“三结合”教学模式,这是对武秀之教授“三结合”声乐教学理论的一次升华。

(二)歌唱四要素对歌剧演唱的影响歌剧中有四个要素是每位演唱者都需要注意的,它们是语言、气息、共鸣和位置。

这是歌剧表演声音方面的要素、演绎时状态同样是舞台歌剧表演的关键因素,现场状态无论如何都是最重要的,而同时四要素每一个都不能忽略,要求由重头到尾都给予高度的重视。

歌剧的“唱”中,这四个要素要强加联系。

由于在歌剧表演中需要演绎者的综合艺术素质很强,譬如一部歌剧当中会设计很多唱段,其是体现演绎者的能力的重要过程。

三、歌剧表演中的“演”(一)歌剧舞台表演的要素歌剧是一种包括演唱、道白、故事和分幕次表演的舞台形式,属于一种多类型艺术,歌剧在舞台上可谓是对原创作的再次创作。

若要追求完美地表现其舞台效果,要求很多舞台表演要素的有机结合。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7]:第一个要素是对演绎角色的造型准确理解。

该理解是基于深度了解剧本和明白导演安排,歌剧演绎者把自己当作戏外人清楚地了解角色,精确理解角色的造型。

外形确立,亦就是在舞台剧上的角色特征,设计该歌剧形象需要的独特姿势、音调、语言、生理特征和行位举止习惯。

第二个要素是歌剧演绎者对角色性格的精准表达,要很好地呈现出角色的性格,演绎者首先肯定要明白剧本的内涵,深度分析歌剧中每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链,接着找到自我需要表现的性格特征,该特征涉及语言种类与动作举止。

第三个要素是要求注意整体感与画面感,在注意人物特征及其演唱技巧外,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还要注意站在舞台时的整体感与画面感。

整体感的意义是对全局的拿捏,对自身局部表演时还顾及舞台的全局,例如站位,姿势和形体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舞台上每个人的移动,个体亦或是全部人的,均需要突出审美上的和谐和艺术美。

5(二)表情与形体歌剧表演时演绎者的情绪会或多或少在面部上能够看得见,这称为表情。

演员脸上的表情,情生于内后表现出来。

情绪和表情是不可分割的,真切的情绪和表情是一致的。

在歌剧表演中,演绎者表情的呈现要求拿捏到尾、真诚自然,切忌浮夸。

面部表情依赖演员的五官配合来呈现作品的情绪,五官之中最关键的要数眼睛。

眼睛作为内心的窗户,演员的每一种感情情绪都可以借助眼睛呈现在观众面前。

单纯地通过面部表情来呈现歌剧作品是不足够的,极少歌剧能够仅仅借助面部表情来完美地呈现出心里的情绪,若然更细致的心理表达不借助适当的形体配合,那很难将作品的灵魂表达出来。

每个形态,每一次的动作协调性,在有、无意识下展现,一定要出于歌剧作品的需求,要通过歌剧呈现的主旨来断定形体动作和施展的姿态大小,另外配合情绪的展示效果来把握整个歌剧的表演。

另外需要注意形体美感,欣赏性和情景场合等。

(三)音乐与表演情绪的控制唱者的声音、表演的动作都是由心理反应而引起的生理变化,生理的变化会直接表现在演唱者的情绪控制中,因此需要演唱者能够控制好自己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控表演情绪。

情绪控制在声乐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优秀声乐作品表演的基础和前提。

它收到我们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经过不断的练习来加以把握,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总结和感受声乐学习过程的每个细节。

四、歌剧表演中“唱”与“演”的内在联系(一)歌唱形体表演的概念和特征歌剧艺术涉及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方面。

因而在歌剧艺术中,一定会经历这两个层面的考验,第一是歌唱表现力,第二个是依靠肢体与面部表情所呈现的形体表演。

歌剧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表演,含义是演绎者在对一度创作歌剧的作品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造中所应用的渲染、传达心理环境的方法,其是在歌剧表演中由心理状况指导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外在肢体言语[8]。

歌剧形体表演包含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歌剧形体表演实际上是演绎者情6绪思想的外部呈现,形体表演作为视觉上的最基本的载体。

有句话可以很好地总结此特征,那就是“动于衷而形于外”,其说得是人的思想和情绪与他所呈现在其他人面前的是一致的和息息相关的,演绎者的心理活动或多或少在其的形体表演中展现。

歌剧形体表演和演绎者的情绪思想不可划分。

第二特征是形体表演是以身体语言与表情等拿来做再次创作的素材,演绎者恰当的身体表现与面部表情在歌剧中能很好地呈示出作品的主题。

歌剧因为歌词的导向,角色形象描述倾向细节化,演绎者利用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对歌剧角色的勾勒与描绘,可以细致地引导观众对歌剧内容和细节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歌唱形体表演所需要的演员素质歌剧需要演员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上均有一定的要求。

其中心理素质是评估歌剧演员水准的重要标准。

歌剧演绎者只有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可以把需要表达的形体活动线很好地或者超常地呈现。

第二个是文化素质,其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体验人情冷暖而扎根在演员身上的特性。

在理论角度,演唱歌剧时,声音渲染演绎者心理上的情绪和个人思想是文学理解上的呈现。

演绎者利用其声音状态与形体表演,生活、真切和巧妙地传达人的心理思想,展现歌剧主题的含义。

第三个是艺术素质,指歌剧演奏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所需要的经验,和经历大量表演到达的某水平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素质的程度,对歌剧演绎者来说是评价是否可以登上艺术巅峰的标准。

在艺术素质角度看,歌剧从业者的形体表演间接地可以看出其拥有的鉴赏、模仿和表现素质。

(三)歌唱形体表演基本要素及训练歌剧形体表演训练是使演绎者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身体,改正不达要求的身形、协调性和仪容仪表,并充实演唱中身体的语言,对歌剧者形体与表情的培训,是全面增强综合艺术素质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