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变量, 也是许多教师别是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经常遇到并处理不好的问题。

实践中, 我们总结出了有效的课堂管理三策略。

一、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消除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
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许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
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

因此, 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 才能确保学生做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纪律。

一般说来, 创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行为,包括违纪行为, 都受其内在心理需要的驱动, 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心理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

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 识别学生问题行为类型和原因, 切实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和学习需要, 从而为针对性地创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必要的前提。

2.营造人性化心理氛围。

以学生为本是当代课程理念和进行课堂管理的出发点。

为此, 教师一是要建立自然、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通过对学生情感、意见的关注和移情理解, 营造人性化的班级文化。

二是教师要接纳全体学生, 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 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性等品质。

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做的每一件事, 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 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

最后, 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 同时也想拥有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

因此, 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二、有效沟通是化解课堂矛盾的重要策略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 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
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运用有效沟通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倾听。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

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等需求的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 教师在倾听中要注意: 首先, 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以全神贯注和兴趣盎然的神情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并注意观察; 其次, 尽可能从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讲话; 第四, 尽可能精确地对你所听到的内容进行释义, 并谈谈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态度。

2.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方式。

通常,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运用的肢体语言包括: 一是眼神接触。

眼神接
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普通但却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因此, 教师要做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眼神接触, 并努力熟悉每个学生的眼神意义, 读懂每一个眼神反应。

二是身体接近。

课堂上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就是身体接近。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走近学生, 或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就能使其端正行为。

三是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语言的重要部分。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可能变换身体姿势并结合讲课内容, 惟妙惟肖地表现课程内容,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被学习内容所吸引。

三、健康课堂管理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所谓健康课堂管理, 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
康、高效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 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安康,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实施健康课堂管理, 要求教师掌握健康有效的纪律实施技巧。

1.实施健康纪律模式。

课堂纪律的实施模式主要可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健康型三种模式。

专制型模式要求强制而无视尊重, 放纵型模式注重尊重而放弃强制, 而健康型纪律实施模式则力图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在健康型模式下, 教师不是指挥家, 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行为, 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和可以被接受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

2.理解学生。

作为拥有强烈归属欲望的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要求被理解的愿望。

当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时, 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引向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规避失败的目标。

一些学生结成小团伙, 以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

为此, 教师不能简单地采用惩罚手段, 而是要给予积极理解, 并运用有效沟通策略,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的主张寻找出路。

3.恰当使用惩罚。

毫无疑问, 惩罚是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

但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关怀鼓励为主。

“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

二是正确运用惩罚。

提倡关怀、鼓励为主, 并非简单地否定或取消惩罚, 而是强调必须慎重地正确地运用惩罚。

在某些情况下, 运用惩罚进行纪律管理还是必要和有效的。

三是多做正面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惩罚、批评只能抑制不良行为, 而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

所以,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应尽量不要使用消极否定性的语言, 多用积极引导的语言, 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要怎样”、“不能怎样”, 更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缺陷, 更要指出学生努力改进的方向, 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 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