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第三章-地震学基础—地震波传播理论
3第三章-地震学基础—地震波传播理论
界面R上,因为波前与射线垂直,则波前面和界面R的夹角等于
α。设波前A´B´在t 时刻到达了分界面R上的A´点,按惠更斯原 理,A´点此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该点产生新的扰 动,向分界面两边的介质里传播。其中一部分扰动以V1速度在 W1介质中传播,另外一部分以V2速度在W2介质中传播。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x) 1 dx V1
x h2 x2
1 V2
( L x) r 2 ( L x) 2
( L x) r 2 ( L x) 2
1 x 1 V1 h 2 x 2 V2
射线AOB的走时为:
t ( x) 1 1 h2 x2 r 2 ( L x) 2 V1 V2
地震学基础
(1) Fermat原理
A
inc
Snell定律
反射点 x 应使t达到最小值。即:
Fermat原理
B
ref
V1 V2
h
x
o
L x
r
L
dt( x) 1 x ( L x) 0 2 2 2 2 dx V1 h x r ( L x) x ( L x) h2 x2 r 2 ( L x) 2
1 t CB A C sin
' '
t s in ' AC 1
整理后:
1 t A D A C sin
' '
2 t A E A C sin
' '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t s in ' AC 1 t s in ' AC 2
高频近似:地震波的特征波长远小于所研究问题的 特征尺度。
注: 当高频近似条件不满足时,地震波的传播不能够用 Fermat定理来描述,必须严格求解原始的波动方程。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地震射线(Seismic Ray)
• 能量束,能量分布呈高斯分布(Gaussian Beam)
• 能量束的宽度(d)反比于频率(f):
据资料处理和定性定量解释的依据。下面就地震波
传播中有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定律定理介绍给 大家。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1、惠更斯原理
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源产生球面波向周围传播,当距 离r 趋向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 面波蜕变成了平面波。若已知某时刻 t 在同一时刻波前面上的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设震动由A点出发,沿途径s传播到B,传播速度是 v( x, y, z ) 所用的时间是t,则费马原理就是
ds t 0 A v
B
δ 是变分。根据这个原理,若A和B各在一个分界面的两边或 一边,就立刻得到斯涅耳的折射或反射定律。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地震学基础
sin sin sin 从上式中可得: 1 2 1
令上式等于P,则写成下式:
sin sin sin P v1 v1 v2
P为射线参数,沿不同方向入射的地震波,射线参数P都不相等。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上式反映在弹性分界面R上,入射波、透射波和反射波之间
地震学基础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表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一、地球介质和弹性波 •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 的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 弹性体。 • 在一般的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 做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
地震学基础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经过Δt时间后,即在t+Δt 时刻平面波B´点旅行了r=V1· Δt
距离的路程,到达分界面R上的C点。在分界面 R上新的点震源A´ 点产生的子波以V2的速度在W2介质中传播。在t+Δt时刻的波前, 是以A´点为园心以 r=V2· Δt 的路程为半径园弧。过C点分别作两 个圆弧的切线,分别交于D和E点。则 CD和CE就是,当波前A`B`经
V1
inc
ref
V1
V2
sin( inc ) sin( ref ) sin( t ) V1 V1 V2
t
透射波 (Transmitted Wave)
Snell定律: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sin( inc ) sin( ref ) sin( t ) V1 V1 V2
费尔马原理 (Fermat’s Principle)
光学中的Fermat定理:
“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
径.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不是永远成立, 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 Fermat定理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
在均匀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满足斯涅尔定律的射线方向传播
所用旅行时间才能最少短。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射线理论
在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可将地 震波传播当作射线来处理,从而使复杂的波动问题简化成为 射线问题。地震射线问题这和几何光学很相似。所谓地震射 线,就是地震波传播时,波阵面法线的轨迹,也即是震动由 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经过的途径。 射线地震学,也叫几何地震学,是波动地震学在波长很 短时的近似。它可以由波动地震学推演出来,但更直接的是 根据费马原理。这个原理说: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一点传播 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 大、最小或拐点)。在一般的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 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二、首波(或侧面波)
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 射时,还存在一种波,叫做侧面波(或叫首波、折射波、衍射波、 行走反射波,等等) 。 虽然首波的传播路径总是比直达波长,但是因为首波在分 界面上是以深层介质中的速度来传播的,因此超过一定临界距 离之后,首波就会比直达波率先到达台站。 P波和S波都会有相应的首波。
射线AOB的走时为:
1 t ( x) V1
h x
2
2
r 2 ( L x) 2
sin( inc ) sin( ref )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2) Fermat原理
A
inc
Snell定律
Fermat原理
反射点 x 应使t大到最小值。即:
V1
h
x o
L L x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波传播的定律、定理
地震学基础
波动本身的描述常使用T、λ、γ、φ等物理量,但要描述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还需要使用波前和波射线等念。 波动是质点振动状态在介质里的传播过程,振动是在外力 作用下质点离开平衡位置附近作来回往复运动,但振动是波动 产生的根源。在弹性介质中,各个质点是以弹性力互相联系着 的。某质点A受到外界扰动离开平衡位置时,周围的质点对A产 生的作用力,使A回到平衡位置,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同时 A点周围的质点也受到A的作用力,离开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起
当 f 时, d 0 能量束成为“线”(射线)
1 d f
d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射线
射线(Ray)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Fermat原理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Snell定律
入射波 (Incident Wave)
ref
反射波 (Reflected Wave)
永远是一系列垂直于波前面的直线。
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 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 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费马原理是从波射线的角度描述波的传播特点,在均匀介 质中,显然波射线应当是从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直线。因为地震 波只有沿着这样的射线传播,路程最短,旅行时间才是最少。
sin( inc ) sin( t ) V1 V2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3、斯涅尔定律
和光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相同,当地震波遇到突变的弹 性分界面时,地震波也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并可能 发生波类型的转变(分裂),可以用斯涅尔定律来说明。 如图所示,若在W1介质中有一平面波AB,以α角投射到分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三、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
将地球介质当作是完全弹性体是一种近似,实际上在波 动传播过程中,介质会吸收波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振幅随时间的衰减可用 A A0 e t 表示, 为衰减系数。 波传播 x距离后,因介质对能量的吸收而导致振幅的减 小,可用 A A0 e x 表示, 称为吸收系数。 表示能量消耗的另一个重要参数Q叫做品质因子,这是由 电路理论借用来的一个概念,定义 1 1 E Q 2 E
来。所以介质中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临近质点的振动,周围
介质的振动又会引起较远质点一起振动,这样一来,振动就会 在弹性介质中由近及远的向各个方向传播,形成了波动。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传播定律定理: 用射线和波前来描述波的传播 位置和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程地 震勘察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地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