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三版第七章
29
7-3-2 多效蒸发流程
多效蒸发操作蒸汽与物料的流向有多种组合,常见的有: 并流: 溶液与蒸汽的流向相同,称并流。 逆流: 溶液与蒸汽的流向相反,称逆流。 平流: 每一效都加入原料液的方法。 下面以三效为例加以说明: (1)并流流程(图7-18) 蒸汽流动方向: 1→2→3 溶液流动方向: 1→2→3
D F (ct c0t0 ) Wr Q损 r0
13
如沸点进料,t0 ,t并忽略热损失和溶液浓度
较低时,c c0,则
D W (I ct) Wr
r0
r0
或
DD/W 为单位蒸汽消耗量,用来表示蒸汽利用 的经济程度(或生蒸汽的利用率)。
14
三、蒸发器传热面积的计算 由传热速率方程得:
给定条件:料液流量 F ,浓度wo ,温度 t0 以及 完成液浓度 w ;
设计条件:加热蒸汽的压强以及冷凝器的操作压 强(主要由可供使用的冷却水温度来决定);
计算目的:根据选用的蒸发器形式确定传热系数K, 计算所需供热面积 A 及加热蒸汽用量D 。
25
② 操作型计算:已知蒸发器的结构形式和蒸发面积
11
2、不计溶液的浓缩热
大多数溶液在溶质含量不太高时,浓缩热不显著,常可
忽略。其焓值可由比热容近似计算。以0℃为基准,
则有
i0 c0t0
i ct
式中:t0、t-分别为原料液、完成液的温度,℃; C0、C-分别为原料液、完成液的比热容,kj/kg·℃
溶液的比热容可近似按线性加和的原则由水的比热容 CW和溶质的比热容CB计算,即
33
7-3-3 多效蒸发的生产能力、生产强度和效数的限制
一、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
如果蒸发的是30%的NaOH水溶液,在常压下其沸点 要高于100℃。若其沸点t=120 ℃,则有效传热温差 Δt =150-120=30℃, 比 ΔtT 所减小的值,称为传热 温度差损失,简称温度差损失,用Δ表示。
17
传热温差损失 溶液沸点
tT t
t t0
有效传热温差 t T t (T t 0 )
⑵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其沸点不断上升 条件: ⑴必须不断供给热量
⑵二次蒸汽必须不断引出 三、蒸发的目的 ⑴为制取浓溶液 NaOH、NaCL、糖、奶粉等 ⑵为制取纯净的溶剂 海水淡化
4
4、蒸发的分类
加压蒸发
{ 按压力 常压蒸发 可使溶液沸点下降,传热∆ t 大 { 真空蒸发 适合热敏性物料
温度低,但α 小,K 值小
{ 单效蒸发:二次蒸汽不利用
按二次蒸汽利用 多效蒸发:二次蒸汽供下一效作 加热蒸汽
5
第二节 单效蒸发
7-2-1 单效蒸发的计算
对于单效蒸发,在给定的生产任务和确 定了操作条件以后,通常需要计算以下这 些内容:
①水分的蒸发量; ② 热蒸汽消耗量; ③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应用物料衡算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来解决。
平均温度下的饱和压力:
pm
p
1 5
Lg
式中:P —液面上方二次蒸汽的压强(通常可以
用冷凝器压强代替),Pa;
L —蒸发器内的液面高度,m。
22
液柱静压强引起的溶液温度升高:
'' t( p 1 Lg) t( p)
5
所以沸腾液体的平均温度为 :
t t0 '''
在有些教材中,液柱内部的平均压力取的是液面压 力和液柱底部压力的平均值,即
A Q Kt m
式中
A ——蒸发器传热面积,m2; Q ——传热量,w; K ——传热系数,w/m2·℃; Δtm ——平均传热温差,℃ 。
15
由于蒸发过程的蒸汽冷凝和溶液沸腾之间的 恒温差传热, tm T t ,且蒸发器的热负 荷 Q Dr0,所以有
A Q Dr0 K (T t) K (T t)
温度差损失的原因 : ① 溶液沸点的升高。这是由于溶液蒸汽压较
纯溶剂(水)在同一温度下的蒸汽压为低,致使 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水)高;
② 蒸发器中静压头的影响; ③因蒸汽流动阻力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18
一、溶液的沸点升高和杜林规则 杜林发现在相当宽的压强范围内溶液的沸点 与同压强下溶剂的沸点成线性关系:
蒸发过程的传热温度差(有效温度差):
t T t (T t0)
注意:Δ中 ''为' 前一效蒸汽到下一效时由于阻力损
失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若单效蒸发,已知入口蒸汽
(生蒸汽)的温度,则要计入 ' ' '=1 ℃吗?
24
四、单效蒸发过程的计算 ①设计型计算:给定蒸发任务,要求设计经济上
合理的蒸发器。
第七章
蒸发
1
第一节 概述
7-1-1 蒸发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一、定义 利用加热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 和溶液部分分离的操作。
{ t < t沸 自然蒸发 t = t沸 沸腾蒸发
新鲜蒸汽-加热蒸汽
{ 蒸发出的汽体-二次蒸汽
2
单效蒸发流程
3
二、蒸发过程的特点和条件
{ 一侧蒸汽冷凝
特点:⑴为两侧恒温的传热过程 一侧液体沸腾
D F (i i0 ) W (I i) Q损 r0
D 1800 (480 300) 1350(2693.5 480) 28800 2138.5
=1562kg/h
需要指出,蒸发器的操作压力为50KPa时,对应的温度为 81.2℃,而溶液的沸点为110℃,二次蒸汽离开液面的温度也 应为110℃,相对于操作压力来说是过热蒸汽。但是由于蒸发 器的热损失等原因,二次蒸汽会很快变为操作压力下的饱和 蒸汽,温度降为81.2℃。
溶液温度↓,传热条件差,需要较大的传热面积。 应用范围:黏度不大或随组成增高黏度变化不大的 料液。
31
(2)逆流流程(图7-19)
蒸汽流动方向: 1→2→3 溶液流动方向: 3→2→1
优点:w1>w2>w3, w↑μ↑, μ1>μ2>μ3
t1>t2>t3,t↑μ↓,μ1<μ2<μ3 w、t 对μ的影响大致抵消,各效的 K 基本不变。
tA tw
t
0 A
t
0 w
K
tA
t
0 A
K (tw
t
0 w
)
式中 tA 和tA0 代表某种液体(或者溶液)在两种不 同压力下的沸点,tw 和 tw0 代表水在相应压力下的 沸点。
19
如图7-17为不同浓度 NaOH水溶液的沸点与对 应压强下纯水的沸点的关 系,由图可以看出,当 NaOH水溶液浓度为零时, 它的沸点线为一条 450 对角线,即水的沸点 线,其它浓度下溶液的沸 点线大致为一组平行直线。
缺点:① 由于前效压强较后效高,p1>p2>p3,料液从后 效往前效要用泵输送。
② 各效进料(末效除外)都较沸点低,自蒸发不会发 生,所需要热量大。 应用范围:黏度大的料液,不适宜于热敏性物料。
32
(3)平流流程(图7-20)
各效分别进料并分别 出料,二次蒸汽多次利 用。 优点:控制方便。 应用范围:对易结晶的物 料较合适(因为结晶体不 便在效与效之间输送)。
16
7-2-2 蒸发设备中的温度差损失
蒸发器中的传热温差等于Δtm (T-t),当加热蒸汽的温度
一定(如用476kPa(绝压)的水蒸气作为加热蒸汽, T=150 ℃),若蒸发室的压力为1atm而蒸发的又是水 (其沸点 t=100 ℃)而不是溶液,此时的传热温差最
大,用ΔtT 表示:
tT T t0 150 100 50 ℃
30
(1)并流流程
优点: ① 由于前效的压强较后效高,P1>P2>P3 ,
料液可借此压强差自动地流向后一效而无须泵送;
② t1>t2>t3 ,溶液由前一效流入后一效处
于过热状态会放出溶液的过热量形成自蒸发,可产生 更多的二次蒸汽,系统的能量利用比较合理。
缺点:溶液浓度,w3>w2>w1 ,w ↑,μ ↑,末效
二、热量衡算 1、浓缩热显著的溶液
Dr0 Fi0 (F W )i WI Q损 (1)
Dr0 F (i i0 ) W (I i) Q损 (2)
式中 D —加热蒸汽消耗量,kg/s; i0 、i —加料液与完成液的热焓,kJ/kg; r0 —加热蒸汽的汽化热,kJ/kg; I —二次蒸汽的热焓,kJ/kg。
20
由该图可以看出: ① 浓度不太高的范围内,由于沸点线近似为
一组平行直线,因此可以合理的认为沸点的升 高与压强无关,而可取大气压下的数值;
② 浓度范围只需要知道两个不同压强下溶液 的沸点,则其它压强下的溶液沸点可按杜林规 则进行计算。
21
二、液柱静压头引起的沸点升高
按液面下处L/5溶液的沸腾温度来计算,液体在
27
7-3-1 多效蒸发蒸汽的经济性(利用率)
第一效: D/ w1=1 → D=w1 ,1kg生蒸汽在第一效 中可产生1kg的二次蒸汽,将此1kg二次蒸汽(w1)引 入第二效又可蒸发1kg水,即 第二效:w2=w1=D ,1kg生蒸汽在双效中的总蒸发量 w=w1+w2=2D , 所以w/D=2 依次类推:三效 w/D=3 ,……,n效 w/D=n
28
但实际上,由于热损失,温度差损失等原因, 单位蒸汽消耗量不可能达到如此经济的程度, 根据生产经验,最大的 w/D 的值大致如下:
效数 单效 双效 三效 四效 五效
D
1.1 0.57 0.4
W min
0.3 0.27
W
0.91 1.75 2.5 3.33 3.70
D max
数据说明,效数增加,W/D并不按比例增加。 但设备费却成倍提高。因此,必须对设备费和 操作费进行权衡以决定最合理的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