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
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fènhuì愤怒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
(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②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晋侯让赵盾饮酒)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鸿门宴》选修一从:zòng使……跟随。
(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
)④杀鸡为黍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荷蓧diào丈人》食:sì使……吃。
见:xi àn使……现。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
子路问他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
谁是(你的)老师?”(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
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
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关系的准则。
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
(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选自《战国策·赵策》。
触龙,人名。
说,劝说。
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媪,〉ǎo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稳固。
⑤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受苦、受累、受饿(动词的使动用法)、受贫困之苦。
⑥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劳:使……劳累。
⑦富国强兵;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1.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韩非子·难一》:“(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定居)⑤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节选部分记叙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
当时的情况是: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年(在今山东省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
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
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wàng)天下,(且: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
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
以:用,凭借。
七十里:方圆七十里,指面积。
下句的“百里”,也是这个意思。
王:称王;建立王业,名词用作动词。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诸侯,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为西方诸侯之长。
他的儿子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
壤:土地。
臣诸侯:使诸侯臣服。
臣,使臣服;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
而:连词,可译为“就”。
“闻”的宾语由两个句子充当。
〇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
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
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诚:实在。
据:掌握;抓住。
其:那。
势:形势。
奋:发扬。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
威:威力。
〇对所闻的历史事例从定与不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
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选修一),“王wàng”,使动用法,“使……称王”。
2.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西汉刘向《新序·节士》)“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3. 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小雅·斯乾》:「“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在于以数量为比喻或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
例如: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二三”以数量为比喻的,“使……反反复复”。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朝三暮四,经常改变,凭什么让诸侯长时间臣服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世繁文饰礼之政乎。
章炳麟《秦政记》“四”“六”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变化。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怎么会有后代的文明繁复修饰礼节的政治呢? )章炳麟(公元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
曾创办宣传反清革命的《苏报》,发起组织光复会,并一度主持《民报》。
他在不少论文中肯定了法家,肯定了秦始皇。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炳麟的思想也明显地倒退了,最后走上了“尊儒读经”的道路。
这篇文章论述了秦代政治,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批判了儒家和历代反动派攻击秦始皇的雇论。
章炳麟强调指出:秦始皇继承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法治”的传统,废除发奴隶主阶级“裂土封侯”、“世卿世禄”的制度,代之以地主阶级的“用人唯贤”、“贵擅于一人”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制度,这是三皇五帝也不能和他相比的。
秦始皇“刑罚依科”,“庆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府”,从而使他高出于汉武帝、汉文帝之上。
作者还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不是由于实行了“法治”,而是由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复辟。
从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曾经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炳麟,在当时是主张尊法反儒的。
但是,由于作者的资产阶级立场观点的局限,使他不能认识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镇压奴隶主复辟的一场革命,更不可能认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翻秦国统治的主要力量。
而且在汉武帝等法家人物的评价上,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形容词和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就是意动用法。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性质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