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特点与要求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特点与要求

关的大型凹陷边缘型岩溶,隐伏向斜翼部岩溶) ➢ 按含水介质分(溶孔溶洞型,裂隙溶隙型,溶孔溶隙型) ➢ 按埋藏条件分(岩溶承压水,岩溶潜水) ➢ 按岩溶作用方式分(雨水型岩溶、热水型岩溶、高寒型岩溶)
古岩溶与现代岩溶
➢古岩溶,泛指地质历史阶段形成的岩 溶以区别于现代岩溶(更新世之前、全 新世以后) ➢古岩溶是已经停止作用且被保存下来 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溶 ➢古岩溶与现代岩溶的划分并不是目的, 而在于把握岩溶的历史演化与规律
I,II
峰丛深谷 峰丛山地被深谷切割,切割深度一般大于千米。
峰丛与谷地交错,谷深坡陡,河流呈明流和伏流交替
类峰丛洼地 出现,洞穴、泉、地下河、峡谷、石柱林发育。 基岩为纯碳
I
全 岩
山地 缓峰丛谷地
缓峰丛与沟谷相互配置而成,谷地浅而宽,第四系松散 酸盐岩,洼
堆较普遍。
地、谷地表
侵蚀 -
溶蚀
岩溶山地谷地
➢ 岩溶水为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饮用水源,在我国约20 %人口,近三十个大、中型城市以岩溶水为主要供水水源;
➢ 西南岩溶区约1亿人口以岩溶水为主要(或唯一)供水水源。
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一直是水工环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之一
内 容 提要
➢ 岩溶水文地质基础 ➢ 桂林岩溶水文地质 ➢ 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点 ➢ 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点
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
➢ 据任美锷(1983)定义,岩溶水的运动受邻近河谷侵蚀基准而 控制的岩溶称为浅部岩溶,不受侵蚀基准面控制的岩溶称为 深部岩溶 ;
➢ 直接在深部形成的岩溶才是深部岩溶,深部油气演化和运移 过程中,其本身就具备了岩溶作用的条件 ;
➢ 深部水流一般受流体动力学的压力和流体静力学的压力影响, 即深部地下水的运动不再取决于岩溶地貌,而取决于区域可 溶性岩层与径流带之间的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条件;
技术交流
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特点与要求
全球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陆地(不包括冰川覆盖区)的12%, 加上埋藏的碳酸盐岩约占大陆面积的25%,总面积达2200万 km2
西北岩溶区 西藏高寒岩溶区
北方岩溶区
南方最大连 片岩溶区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344.3万km2;南方以滇黔桂为中心连 片分布78万km2;北方以山西高原为中心,分布面积47万km2
黄河河底涌泉 -深部岩溶的
典型实例
按岩溶含水岩组出露条件划分
三种基本岩溶类型:裸露型 覆盖型 埋藏型
两种过渡类型:裸露—覆盖型 裸露—埋藏型
不同岩溶类型地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存在较大的差异
裸露型岩溶
结构特征和区域分布 岩溶地层和构造分布
微地貌类型特征 岩溶发育情况 三水转化关系
覆盖型岩溶区
➢ 孔隙水、岩溶水 ➢ 孔隙含水层结构特征 ➢ 覆盖层下的地质构造、岩溶岩组及非岩溶岩组 ➢ 岩溶地下水的汇水条件 ➢ 与地下通道有关的岩溶形态 ➢ 孔隙含水层与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
岩溶化山地中河谷、干沟纵横,局部残留溶蚀洼地,另
有洞穴、岩溶泉、岩溶湖。
层为松散土
溶 地 貌
地貌
山地干谷 块状岩溶山地,其间为峡谷,喀斯特大泉发育。
峰丘谷地
峰林状丘陵,或峰丘洼地与喀斯特谷地交替,谷地宽浅,
丘陵 岩溶丘陵谷地 多为第四纪沉积覆盖。
II II III II
丘陵干谷 岩溶丘陵普遍为干谷切割。
• 年平均降水量在600mm以下区域,地表岩溶形态特征不明显。 • 岩溶峰林发育所需的降水量在1200mm以上。
2. 气候前提下,考虑岩溶正负地形组合形态;
• 地貌类型的可识别性、野外调查的可操作性。
地貌类型
– 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Ⅰ) – 湿润半湿润亚热带—温带岩溶地貌区(Ⅱ) – 干旱半干旱温带岩溶地貌区(Ⅲ) – 高原—高山岩溶地貌区(Ⅳ)
干旱半干旱温带岩溶地貌 高寒-高山岩溶地貌
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
中国岩溶地貌区划图
成因类型
形态类型
地貌类型
简要特征
形成条件
岩石
气候
峰丛洼地 正向石峰和封闭洼地组成,地下河等发育。
I
溶蚀 山地
地貌
缓峰丛洼地
锥状石峰与碟状浅洼地、台地、天坑、漏斗、天窗、 天生桥、穿洞、坡立谷相间分布。
丘陵 峰丘洼地 基本特征同上,边坡更缓,相对高度小于200m。
岩溶水文地质基础
1、什么是岩溶
• 《岩溶学词典》定义为“岩溶是指水对可溶性岩 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的化学溶 蚀、机械侵蚀和物质迁移与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 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现象的统称。”
• 岩溶作用:包括多种复杂的内外营力作用过程,如化 学溶解与流水冲刷、搬运、沉淀、坍塌等作用和过程; 化学溶解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作用和过程。
埋藏型岩溶区
➢ 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水量、水质 ➢ 局部或邻近出露的岩溶地层及构造现象 ➢ 局部出露岩溶地层的入渗补给条件 ➢ 埋藏岩溶含水层的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 ➢ 非岩溶含水层的水流特征,分析与岩溶水的补排关系
岩溶水文地质基础
3、岩溶地貌类型
分类原则
1. 气候条件与岩溶形态组合结合
具体包括:溶解、溶蚀、侵蚀等。
• 岩溶作用过程:
溶解/溶蚀 :CaCO3+H2O+CO2

淀: Ca2++2HCO3-
Ca2++2HCO3CaCO3+H2O+CO2
➢中国南方岩溶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年均气温15—20℃,年均降 雨量800-2000 mm;溶蚀速度大于20mm/ka,岩溶作用以溶蚀和侵蚀为主。 ➢中国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于中朝准地台区。该岩溶区碳酸盐岩虽直接出露面积 不是很广,但隐伏状态下则是大片相连。该区处于暖温带、半干旱-亚湿润气 候条件下,年均气温6-14℃,年均降雨量200-900mm;溶蚀速度一般小于 20mm/ka(个别大于20 mm/ka的地区),岩溶作用以侵蚀为主。
岩溶动力系统概念模型
岩溶水文地质基础
2、岩溶类型
➢ 按时间分类(如燕山期岩溶,喜山期岩溶) ➢ 按深度分类(浅部岩溶,深部岩溶) ➢ 按发育层位来分(如奥灰岩溶,太原组岩溶(石炭纪岩溶),栖霞组岩溶) ➢ 按形成环境分(如邯郸矿区的火成岩与碳酸岩接蚀带型岩溶,地下深循环型
岩溶,埋藏型深岩溶) ➢ 按构造条件分(如北京沿八宝山断裂带深循环型岩溶,如沁水凹陷边缘娘子
III
溶蚀
峰林平原
- 堆积
平原 峰丘平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