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之美论文序号:80姓名:陈恩燃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
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
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
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
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
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
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
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
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
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
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
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
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
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
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
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
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
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
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
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
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
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悼亡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
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
”[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
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
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2]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
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
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
”;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
”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
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
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
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
”(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
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
”(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
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
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
”[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
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
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