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测无人机飞行技术方案

航测无人机飞行技术方案

素,最大不应大于 1.5 个像素。 ⅵ. 补摄和重摄
4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他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一般 应采用前一次航摄飞行的数码相机补摄。补摄范围需超出漏洞范围外两条基线。 b) 相关标准
(1) CH/Z 3001-2010《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 (2) CH/Z 3002-2010《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 (3) CH/Z 3003-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4) CH/Z 3005-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5) CH/T 8021-2010《数字航摄仪检定规程》 (6) 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5 实施方案
a) 项目实施计划书 一、项目名称 摄区面积(km2) 成图比例尺
地面分辨率 GSD(m) 航线敷设方法 航线总长(km)
航摄像片量(片/套) 二、项目设备情况
飞机型号 使用机场 使用航摄仪的型号 使用航摄仪的编号 镜头焦距(mm) 像元大小 像元数目 影像物理大小 航摄仪所属单位 作业日期
b) 实施进度安排 日期
名称 技术设计 空域协调 调机 飞行实施 数据处理 资料整理
1:2000 0.2 常规
LT—150 测绘鹰无人机 外场自选场地
28 µm 5.616k*3.744k 3.60cm*2.40cm 自有 2015 年 10 月
2015 年 10 月-11 月
6
资料验收 资料移交
针对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无人机航测项目,我队严格遵照要 求,确保项目生产运行正常。生产经营部负责与用户的沟通,负责整个项目的工 期的协调分配,技术发展部负责项目的技术设计、质量控制,作业室负责航摄实 施,影像处理、GPS 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从技术设计、空中摄影、数据下载检 查、资料整理严把质量关,做到无质量事故。
因相机特点和制作影像图的要求,重叠度设置为: 航向重叠度为 75%。 旁向重叠度为 50%。 e) 摄影时间 摄影时间的选择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应执行 规范要求。 f) 补摄和重摄
5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 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线进行。补摄航线的两端一般需超出漏洞外两条基 线。 注:其它各项参数详见后附技术设计相关图表。
c) 参与人员名单
姓名
职务/职称 总经理/中工 生产经理/中工 总工/高 工
中工
中工
初工
其他人员
6 质量控制与保障
单位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甘煤一四六
本项目中的任职 总负责
项目负责、设计、飞行 技术/质量负责 项目沟通 机务、地勤 监控 影像内业处理
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地处大陆内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
平均气温 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36.5℃,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5.4℃,多年 平均降水量 565.9mm,春季半干旱,降雨多集中在 7、8、9 三个月,降水年际变 化差别明显,变率大。冬季干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发量平 均为 1442.6mm,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69.1 小时,主 导风向为南东风,次为北西风。 2.2 已有资料情况
航向重叠一般应为 60~80%,最小不得小于 53%。 旁向重叠一般应为 15~60%,最小不得小于 8%。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 5°,最大不超过 12°。 像片旋偏角一般不大于 15°,最大不超过 30°;在一条航线上超过 20°的 像片数不应超过三片,且不得连续;在一个摄区超过 15°的像片数不应超过摄 区总像片数的 10%。 航高保持,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不应大于 30m;最大航高与最小航 高之差不应大于 50m,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只差不应大于 50m。 摄区边界覆盖保证: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应不少于 2 条基线。旁向覆盖 超出摄区边界一般不少于像幅的 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 30%。
无人机航空摄影专业技术设计书
二○一五年九月
无人机航空摄影专业技术设计书
批准单位:
申报单位: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 日
技术负责人:
2015 年 9 月 18 日 主要设计人:
2015 年 9 月 18 日
1
目录
1. 任务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生产作业方法、流程和软、硬件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无人机航空摄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像控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空中三角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数字线划图外业调绘和编辑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质量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上交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00 国家坐标系的某县行政边界。
3
3 技术要求及相关标准
a) 摄区基本技术要求 ⅰ. 航摄仪检定
航摄仪应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要求进行检验,检定项目和检定精度严格按要 求执行。 ⅱ. 航线设计
根据规范要求确定基准面高程,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航线设计。 ⅲ. 摄影时间
根据地形条件的不同,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要求选择摄影时间。 ⅳ.飞行质量
采用 UP30 自驾系统,通过对航线数据的设计编辑并输入到自驾系统中,使 无人机设备自行按照拟定航线飞行并获取数据,从而保证其获取的数据符合标 准。
飞行结束后,数据获取完毕,对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进行检查。保证其数据 质量达到成果要求标准。
7 航线示意图及因子表
摄区名称:会某县中川乡和丁家沟乡
7
分区编号 摄区面积(km2) 基准面地面分辨率 GSD(m) 焦距(mm) 最高点高程(m) 基准面高程(m) 最低点高程(m) 平均平面上航高(m) 绝对航高(m) 最高点 Px(%) 基准面 Px(%) 最低点 Px(%) 基线 Bx(km) 最高点 Qy(%) 基准面 Qy(%) 最低点 Qy(%) 航线间隔 Dy(km) 航线数量(条) 航线长度(km) 南北覆盖因子(%) 东西覆盖因子(km) 地貌特征
4 技术设计
4.1 航摄技术设计
依据《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5.2.3 要求确定基准面高程,并按照规范要 求进行航线设计。 a) 摄区划分
摄区划分按各测区实际情况安排(见技术设计相关图表) b) 航线布设方向
航线布设按各测区实际情况安排(见技术设计相关图表) c) 航摄范围覆盖
摄区边界覆盖保证: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 2 倍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摄区 边界一般不少于像幅的 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 35%。 d) 像片重叠度
01 11(飞行面积)
0.15 28 1550 1290 920 860 1815 65 70 74 0.1685 35 45 52 0.4633 5 3.35 50 1 山地
合计 11(飞行面积)
8
8 上交航摄成果
a) 影像数据; b) 航线示意图; c) 相机在飞机上安装方向示意图; d)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 e) 飞行记录表; f)相机鉴定参数报告; g) 航摄资料移交书; h) 飞行姿态记录数据; I)其他相关资料。
2
1 任务概述
1.1 任务来源 根据《无人机航测项目》要求,我队承担完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
记无人机航测项目分辨率优于 0.2 米的无人机航空摄影相关生产任务,要求在 2015 年 12 月 1 日前完成全部航摄工作。 根据现行规范及相关行规要求,特编写本设计书,作为本项目的作业依据。 1.2 测区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
ⅴ. 影像质量 为确保成图精度,应特别注重影像质量。 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能辨认出与地面分辨率相适
应的细小地物影像,能建立清晰地立体模型。 影像上不应有云、云影、烟、大面积反光、污点等缺陷。虽然存在少量缺陷,
但不影响立体模型的链接和测绘,可以用于测制线划图。 确保因飞机地速的影响,在曝光瞬间造成的像点位移一般不应大于 1 个像
9
附录 相机安装示意图 相机与空间坐标系的关系
y 相机上方
(x0,y0Biblioteka x图1 飞行方向与影像方向示意图
影像方向 飞行方向
图2
10
作业区为县。 1.3 测区概况
某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海拔在 1000 到 1200 米之间,其中县城所在地新宁镇海拔 1000 米。介于东经 107°41′至 108°34′, 北纬 35°15′至 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 蒲二河,距黄陵 160 公里,西安 200 公里,兰州 510 公里。扼甘、陕、宁三省之 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