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谈幼儿教师讲故事训练的基本要求-模板

简谈幼儿教师讲故事训练的基本要求-模板

简谈幼儿教师讲故事训练的基本要求
故事是一种有情节的适合口头讲述的叙事性作品。

讲故事,就是把读到的、听到的或自己改编、创作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有声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动作讲述给听众的一种口语表达样式。

讲故事是言语活动中最富艺术色彩的口语形式。

听故事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享受。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还能带给幼儿无限的身心愉悦。

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讲故事是实施语言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幼儿教师讲故事训练的基本要求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材
首先,适宜的故事素材是讲故事的前提。

它在讲故事活动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讲故事,从内容上来说,要选择那些思想观点正确,内容新鲜健康,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作品。

从艺术方面来讲,所选择的故事要具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首尾完整,情节引人入胜。

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更应选择情节围绕中心展开,符合幼儿生活实际,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的故事。

但是,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尚不完善,情节不宜过于复杂,人物不宜过多,还要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例如《巧克力饼屋》《小红帽》《猜猜我有多爱你》等故事,情节简单又有波折,线索清晰,内容连贯完整,人物性格鲜明,适宜对幼儿进行讲述。

其次,选材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那些深浅适度、符合大多数幼儿欣赏水平的故事。

幼儿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非常紧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3~4岁的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认知水平较低,应该选择内容单纯、情节简单、形象生动带有重复内容的故事,如《好饿的小蛇》《拔萝卜》等。

4~5岁的中班幼儿,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的幼儿生活故事、情节稍曲折的中外经典童话故事,如《珍珍唱歌》《皇帝的新装》等。

5~6岁的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增加,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都可以选择,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普故事,如《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愚公移山》等。

二、合理加工
选好故事的基本材料后,还要根据讲述时间和听众特点,对故事的原材料作必要的加工处理,对故事的加工可以从文本和语言两方面进行。

加工方法有添枝加叶、修枝剪叶、成人语言儿童化等。

(一)添枝加叶
幼儿图画故事以其独有的图文合奏的魅力备受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喜爱。

越来越多的幼儿图画故事出现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

图画故事通常是图文并茂地讲述故事,许多精彩的场景只出现在图画中,而文字却没有体现,幼儿教师在讲述幼儿图画故事时,可采用添枝加叶的方法对故事进行加工。

例如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名作《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中的文字和图画,就像相声表演中的捧哏和逗哏,缺一不可。

这个故事的文字讲述了一只母鸡的散步过程。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单看故事的文字,翻译成中文只有44个汉字,英文是36个单词,全文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作为故事的文字,它的语言显得平白,不生动,很没有意思。

如果只是讲述故事中的文字部分会让幼儿味同嚼蜡,对故事失去兴趣。

要想使故事从平面走向立体就需要对画面内容进行充实。

如,狐狸想吃母鸡却一头扎进池塘的场景,在书中只有绕过池塘四个字,经过添枝加叶后可变成:狐狸又向母鸡扑去,扑通这一次它掉进了池塘里,池塘里的水冰凉冰凉的,水花溅得到处都是,连小青蛙都吓了一跳。

呱呱是谁打断了我们的聊天?而母鸡萝丝却绕过了池塘不慌不忙地走了。

故事的原材料中对狐狸的描述没有文字,讲故事时就需要添加狐狸的形象,再加上拟声词的运用,人物对话的添加。

这些对故事材料的添枝加叶,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生动再现,使故事变得丰满有趣。

(二)修枝剪叶
有些故事内容很精彩,情节也很有趣味性,可是故事内容太长,不适合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讲述,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进行修枝剪叶。

讲述时保留故事的主要情节,删除故事的次要情节或将其一带而过,这样就可以压缩故事的内容,使故事更精练、简短、紧凑。

经典童话故事《丑小鸭》是非常受儿童喜爱的作品,但如果照着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原著来讲的话,恐怕大多数幼儿会无法欣赏。

故事的结尾原著是这样写的:
当太阳又开始温暖地照着的时候,他正躺在沼泽地的芦苇里。

百灵鸟唱起歌来了,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忽然间他举起翅膀,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

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

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在散发着香气,它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

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荫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

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翅膀发出飕飕的响声。

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

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被他们杀死,要比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鸡场的那个女佣踢和在冬天受苦好得多! 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

这些动物看到它,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

请你们弄死我吧! 这只可怜的动物说。

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待着死。

但是他在这清澈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却是一只天鹅!
鞠萍姐姐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把结尾部分改成了这样简单的几句:冬天过去了,春天来到了。

丑小鸭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考验,他长得高大结实,竟然能够展翅飞翔了。

他看到花园里有三只天鹅,想游过去,可是又担心他们会啄死他。

忽然,他头一低,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啊,我再也不是丑小鸭了,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原著多用形象的语言,有文笔出色的景物描写,有情感真挚的心理描写,但是这些语言远远超出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储备,对幼儿来说还是太难了。

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作品内容结合幼儿的特点进行修改,删掉句子中大量的修饰语,把长句改为短句,减少描述性的句子以及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

以适应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

(三)化深为浅
故事文本一般都是由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

作家创作作品时常常着重于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有时忽略叙述语言的口头性。

因此,讲述幼儿故事有一个书面语到口语的转换过程。

要将成人化和书面化的语言改为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

使故事材料更适合讲述。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就简,使用词汇涉及范围较小、句法结构较短的语句,不使用让幼儿感到理解困难的专有名词、抽象词语和长句、复合句等。

1.词语运用以浅代深
故事《月亮出奔》啊我是多么明媚,多么皎洁,多么娇艳! 要是白天也能够和人们见面,那该有多少荣誉和赞美落到我的身边!就是那个太阳逼得我不能露脸! 中有许多幼儿不理解的词句,幼儿教师如果在讲述故事时,只是按照故事的文本给幼儿讲述,书面化的语言,会使幼儿难以理解,如果将其改为通俗的口语,如将明媚、皎洁,娇艳改为美丽、明亮,将荣誉和赞美换作夸奖,幼儿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2.句式运用短小精练
句子要更短小一些、更简单一些,附加成分尽量少,适当重复。

如孙敬
修爷爷在讲故事时会把因为天下雨,所以带把雨伞改为啊,天哗哗地下雨了,怎么办呢? 带把伞吧! 去掉关联词语的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口语化,这样饶有风趣地讲述更能吸引幼儿。

三、形象讲述
要做到讲述生动,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形象的口语
要用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符合幼儿口语习惯的话语讲故事。

做到简洁、生动、通俗,让教师说起来顺口,幼儿听起来亲切,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影响听众的注意力和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皇帝的新装》形容骗子的狡诈用诡计多端、心术不正,不如说他眼珠儿骨碌一转,想了个坏主意更加直观。

(二)把握好语调和语速
讲故事的人要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内容、描绘不同的情态时,都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加以区别。

如果语调平淡,再好的故事也不会吸引人。

讲故事还要处理好语速和节奏。

一般来说,故事的开头一般用慢速,情节紧张时就要注意快慢结合,张弛有度,有时还可以适当停顿,给听众留下回味的余地,增加情节的感染力。

总体上讲,给幼儿讲故事,速度不宜过快。

(三)恰当运用态势语
幼儿故事讲述时的态势语基本要求是恰当和童趣。

讲故事时运用的表情动作应和故事内容相吻合,形象、鲜明地表现故事的内容,以引起幼儿联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做好以上三个环节的工作,才能达到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水平的目的。

讲故事的本领需要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