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讲故事
◆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塑造
在确定角色性格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声音来表现,也就 是声音的“造型”。声音的造型要求清晰准确、绘声绘色、形 象生动、略带夸张、富有趣味性。故事中的人物在年龄、性别、 身分、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讲述故事时要把他们区分开来。 例如小孩说话声音高而细,吐字靠前,语速较快;老人说话声 音低而粗,吐字靠后,语速较缓;刚直豪爽的人,说话声音厚 实,吐字饱满有力;善良柔弱的人,说话声音半虚半实,吐字 轻缓;等等。幼儿故事口语中的声音造型区分度要鲜明,不妨 略带夸张。但不必追求逼真,更不必拿腔捏调,贵在神似。另 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声音,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 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尖细做作的嗓音塑造狐 狸,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 生、有个性、有魅力的声音形象就出现了,这些声音会把幼儿 带入多彩的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 满活力。
3.语情语境的儿童化。对儿童说话要多注入一些情感因素:节奏较慢、 语音和谐悦耳、声调愉快柔和、语气委婉坚定、节奏鲜明匀称、富于音 乐美、语气“柔”一点、语调“甜”一点等。 除此,语言不妨有趣些,多使用修辞手法,使口语生动活泼。如形容天 热,可以说是“天真热,能热死四百头大象。”这样饶有风趣地说更能 吸引幼儿。
1.词语运用的儿童化。选择词语要遵循“以浅代深”的原则,说话时 要多用表示具体概念、表现色彩、形态、动作的词,多用叠音词、感叹 词、语气词。 如故事中提到一锅腊八粥时可以这样描述——红红的枣、黄黄的豆、白 白的米、胖胖的花生。显而易见,这样的表述更生动。
◆使用儿童化语言
2.句式运用的儿童化。句子要更短小一些、更简单一些,附加成分尽 量少,适当重复。 如故事《动物做鞋》——小猴开鞋店,大家来做鞋。仙鹤说:“请你给 我做一双鞋。”小马说:“请你给我做两双鞋。”蜻蜒说:“请你给我 做三双鞋。”大虾说:“请你给我做五双鞋。”螃蟹说:“请你给我做 六双鞋。”最后,蜈蚣也要做鞋,小猴急了:“你要做二十一双鞋,什 么时候才能做完啊?” 这个故事中不断重复的句子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印象,还具有回环跌宕的 韵律感,正是典型儿童化的句式。
◆故事的在创造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对故事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加工,注入幼儿所喜爱的 趣味因素,以趣促学、寓教于乐。因此在讲述故事之前,应对其语言设计和价值 倾向进行仔细认真的研读与审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与身心特点对作品进行再创 造。 如经典童话故事《丑小鸭》是非常受儿童喜爱的作品,但如果照着叶君健先生翻 译的安徒生原著来讲的话,恐怕大多数幼儿会无法欣赏。而鞠萍姐姐讲述这个故 事时则改为这样简单几句: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到了。丑小鸭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考验,他长得高大结实, 竟然能够展翅飞翔了。他看到花园里有三只天鹅,想游过去,可是又担心他们会 啄死他。忽然,他头一低,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啊,我再也不是丑小鸭了,而是 一只美丽的天鹅! 原著多用描述性语言,从景物描写到心理描写,都是文笔出色、情感真挚的句子。 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语言就太复杂了,远远超出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储备。 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减少描述性的句子、删掉句子中大量的 修饰语、把长句改为短句,以适应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
还以《猴子捞月》为例,讲到猴子们“抬头一看”时要随之抬 头;讲到“啊,月亮掉到井里了”时可以瞪眼张嘴、握紧双手、举 在胸前,表示紧张;最后“什么也没捞着”时头要摇一摇,脸上流 露出失望的表情……这些态势语都可以增强故事感染力,吸引幼儿 的注意,引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谢谢大家!
如孙敬修爷爷在讲故事时会把“因为天下雨,所以带把雨伞”改为 “啊,天哗哗地下雨了,怎么办呢,带把伞吧!”短句的运用使这个语言 显得特别口语化。
◆语言风格的营造
2.适当增加对话。讲故事是一种单向口语表述,但在讲述时适 当加入一些双向口语交际的要素,适时引导幼儿加入,让幼儿补充 情节、设计结尾、评论故事,可以使幼儿对故事的参与度更高,促 使幼儿敞开心灵、发挥想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 展。如讲述《猴子捞月》时,鞠萍姐姐是这样提问的:“那水中的 月亮为什么捞不起来啊?水中的月亮是什么呀?”幼儿一般都能回答 出这两个问题,会因此获得一种成就感。对于幼儿有一定了解的故 事可以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怎么了吗?下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幼儿回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了,你们太聪明了,事情的确是 这样。” “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呢?”
◆故事进行处理,塑造恰当的角色形象,以帮助 幼儿了解角色的特点和个性,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的意义,获得更愉悦 的审美享受。角色塑造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和揣摩角色性格,如果是以动 物为主角的故事要把动物拟人化。
比如在讲述《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之前,首先要熟悉故事,然 后对其中的角色形象进行分析、设计。故事中总共出现小蝌蚪、鸭妈妈、 大鱼、乌龟、青蛙这样几种动物。小蝌蚪,可以看成单纯冲动的孩子; 鸭妈妈,可以看成直爽的大妈;大鱼,可以看成温柔的女性;乌龟,可 以看成稳重的长者;青蛙,可以看成热情、有活力的年轻妈妈。经过这 样的形象塑造后,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性格,讲述时会 更生动形象。
幼儿教师如何讲故事
◆怎样选择故事?
幼儿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非常紧 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有很大差 异,我们怎样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 作品?
◆怎样选择故事?
3~4岁的小班幼儿,应该选择内容单纯、情节简单、形象生动的故 事,使用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多使用态势语,语速放慢,重点语句 可以适当重复。
4—5岁的中班幼儿,选择的作品可以是中外经典童话故事等,并注 意在阅读中增进与幼儿的交流,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语言可 以相对丰富。
◆语言风格的营造
幼儿故事讲述的语言整体风格应做到生动准确、亲切形象、自然有 趣,除要注意“儿童化”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适合幼 儿的语言风格。
1.书面语转化为口语。一般而言,讲述幼儿故事有一个书面语到口 语的转换过程。具体表现为词汇口语化、长句变短句、整句变散句、多使 用“了”“啊”等语气词、少用关联词。
5~6岁的大班幼儿,故事的选择要丰富得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 普故事,讲述时强调语言要简洁、适当使用抽象词语和复合句。
◆使用儿童化语言
儿童化的语言,不是指向儿童不成熟的表达靠拢的“儿童语言”, 而是指适合儿童、强调童趣的语言。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 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就简,使用词汇涉及范围较小、 句法结构较短的语句,不使用让幼儿感到理解困难的专有名词、抽象 词语和长句、复合句等。具体来说,儿童化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总之“对话体”的运用也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开放性的问 题不宜多,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时还要注意要慎重评价幼儿的回答, 既不要强迫幼儿遵循既定的故事,也不能任由幼儿天马行空地发挥 想象,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握尺度。
◆语言风格的营造
3.用丰富的态势语。幼儿故事讲述时的态势语基本要求是恰 当和童趣。讲故事时运用的表情动作应和故事内容相吻合,形象、 鲜明地表现故事的内容,以引起幼儿联想、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 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