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风险管理在工作中的实践
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以来,各级、各部门都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的经验。
在这里,将个人的粗浅想法加以总结汇报。
一、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1.全面掌握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
安全工作最可怕的不是有问题,而是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
所以找准找全安全风险点,才是安全管理最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
找到安全风险点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的对应措施,才能把安全风险处理在萌芽状态。
从源头上处理了安全风险,也就解决了安全风险的控制问题。
2.加强“全”的安全风险管理。
有了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就是要在生产的全过程加以贯穿实施。
这就离不开“全”的控制和加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将成倍造成安全风险的增加,使安全处于失控状态。
全员参与、全方位监督、全过程卡控、全时段分析,让安全风险在各个流程都有把关控制,发挥好每一道防线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
按照我们制定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坚决落脚到每个工种和岗位。
突出安全风险的安全日常监控,使其常态化、程序化、标准化。
尤其要强化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二、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
安全风险的首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降低和化解风险,实现安全
风险的预先控制、超前防范,安全基础建设尤为重要。
基础的不扎实,将直接给整体安全管理工作埋下致命的隐患,安全的可控性、持续性更无从谈起。
1.明确和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工作中,发现安全风险或因安全风险造成后果,要坚决查找准确的问题根源,堵牢安全漏洞,不能得过且过放松要求。
本着惩前毖后、亡羊补牢的态度,杜绝安全风险反复出现、屡受其害的情况发生。
严格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真正做到各负其责,把安全管理责任分解抓实到位。
各个管理部门、各个环节切实加强专业管理,用规范和制度的严格要求,把工作各环节都按标准化做到位。
2.全面提升设备质量。
作为养护部门,夯实设备质量,为生产提供安全、持续的基础保障,是我们的首要责任和使命。
严检慎修、不断加大科技保安全的力度,都是为提高设备质量应当努力的方向。
在一线生产人员中,着力培养一批懂业务、守规章、学科技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
以科技养路、科技创新,来改善当前生产人员日益减少和设备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确保设备质量保安全落到实处。
3.加强人员管理。
任何生产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高素质的生产人员,是安全生产是否可控的重要因素。
让参与安全生产的全体人员,真正懂规章、按章作业,是确保安全风险可控必须做好地一项重要工作。
在日常生产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安全知识培训,让安全
意识在职工思想中牢牢生根,变被动服从安全管理为主动的安全需求。
为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人人以遵章保安全为荣的环境。
把“不违章干不成活”的惯性思想转变成“违章就不能干活”风气。
三、有效化解安全风险。
1.培养过硬的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安全问题,是考验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急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都直接影响突发问题的处理结果。
处理不当,甚至会发生故障发展成事故的恶果。
人员对应急措施的熟练掌握,有时能从根本上消除突发问题的蔓延。
所以成熟的应对措施,熟练处理的人员是安全生产要重手抓实的一项工作。
2.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考核机制。
再完美的管理,离开了完善的制度和考核机制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通过全面而有强大执行力的制度,让人对安全生产有敬畏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
出现问题后,不回避、不掩盖、不袒护、不惧怕、不推卸、不拖延、不应付,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才是把考核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正确方法。
总之,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方式,离开了任何一方的积极配合,都不能全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必然形成安全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