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教材】16《登泰山记》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16《登泰山记》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④长城之限—— 界限,这里指城墙
• ⑤遂至山巅—— 顶峰,巅峰
• ⑥半山居雾—— 停着
• ⑦尽头,极点
一边听课文范读一边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泰山景色的?
并概括出五段的段意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 第三段:集中 描写泰山日出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 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 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自主学习:
4、解释词语
• ①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 ②其阴
——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 ③乘风雪 ——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
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
明确:“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 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 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三、去掉尾句好不好,为什么?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 石罅:石缝 平顶:指树顶是平的 迹:指鸟兽的足迹 日观:日观峰
•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 冬季泰山景色的特点:
•三多:
• 多石
(石)多平方 多松
•三少:
• 少土
(石)少圜
少杂树
•三无:
•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数里内无树
五大夫松
登
泰登泰山记
山 记姚
鼐
泰山,我为你骄傲 田申怡
• 你是五岳之首,你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你是东方文化的承载者,你是“天人合一” 思 想的寄托地。泰山,我为你骄傲!
道中石刻
第五段,总结冬季泰山的景物特点:“三多”、“三少”、
“三无”。“三多”是:多石( )、多平(方
)、多松
( );“三少土”是:少(圜 )、少( 杂树)、少(
);
“三无瀑”水是:无( 鸟兽)音、迹无( 内〉无( )。
)、〈至日观树数里
概括出高山石多松多的特点.
石多平方 利于刻字
姊妹松
• 第五段
日上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
回视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泰山日出是壮观而 动人心弦的,是岱 顶奇观之一,也是 泰山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时)
第四段略写泰山的(人文景观),写 了( 岱祠 )、 (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 道中石刻 ),其目的
是表现泰山的( 人文 )内涵。
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游记 姬传 梦谷 惜抱轩 桐城派
清代 方苞 刘大櫆 桐城派 “桐城三祖 ”
义理 考据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 景抒情,托物言志。
3、记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 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① “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
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用交代得清清 楚②楚“。风雪”言“乘”,河言“历”词,山谷言 “穿”,城墙言“越”,既符合描精写对象的特
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又充分表现了
•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第三段重点写(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的景象。作者 观日出的时间是: ( 戊申晦 五鼓 );地点是: ( 日观亭 )。作者按日出时间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 丽景象。
日正出
日出
• 第三段 • 稍:渐渐 一线异色:像一条条
线似的呈现出不同颜色 采:通“彩” 日上:太阳升起 承:承接,托起 或:有的人、有的山峰
山水相20映0公的里特,点南;北同宽时约把5山0公、里水,和总长面城积置4于36广平阔方的公天里。
地之中贯,穿烘山托东出中了部泰,山主高脉大,雄支伟脉的,气余势脉。涉还及为周下边文十的余
展开做县铺。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合作探究
朗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赏 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二 至于泰安。 )
泰山在祖国的位置
泰山之阳,汶水 西流;其阴,济水东 流。阳谷皆入汶,阴 谷皆入济。当其南北 分者,古长城也。最 高日观峰,在长城南 十五里。
济水 汶水
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
交记 描返补 待述 绘记写 泰登 日人自 山山 出文然 位过 美景景 置程 景观观
课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绍了( 泰山 )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山水形势,点出( 日观峰 )位置,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定语后置句
• 观泰山日出(按时间顺序描写景 物变化)
五鼓 大风扬积雪击面
足下皆云漫
稍 山:白若樗蒲
云:一线异彩
须臾 五彩 日上 日:正赤如丹
海:动摇承之
回视 色:绛皓驳色
山:而皆若偻
泰 山 日 出
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出时
稍见
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 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泰山的位置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登山的经过 至于泰安
(28日)
越过中岭
由南麓登 复循西谷
循中谷入 遂至其巅
山巅之所见 夕阳风光图
简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明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达
观日出奇景(29日)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意 日出图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清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 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明确:不好,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 的,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 拔,又为下面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埋下伏 笔。
一、写“登泰山” ,开篇为什么从“泰山的地
理环境” 写起?
背 1、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
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 桐城派。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 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关于桐城派,这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
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 方苞,刘大櫆
和姚鼐则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
”。姚鼐
是桐城派三的祖
,他强调“义理集、大考成据者、词章,三者不可偏
飞来峰
一线天
经 石 峪
柏洞
——孔子登临处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作者
姚鼐(1731—1815),字 姬传 ,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 清代桐城人。所编《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姚鼐治学以 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在创作方
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师承方苞,三人都是桐城人,又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 )再到(点 )的写法.
泰山
日观峰
• 第一段
• 阳:山南或水北 • 阴:山北或水南 • 当:处在某地或某时
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 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西,东:名词活用为状语, 向西,向东
分:分界
第二段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 艰难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夕阳风光 )的景色.作者登 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述为:( 京师 ) ——( 泰安 )—— ( 南麓 )——( 中谷 )——( 中岭 ) ——( 西谷 )—— ( 山巅 )
岱祠 道中石刻 碧霞元君祠
• 第四段 • 僻:偏僻 不当道:不在路
旁 及:来得及 •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 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其周
围的建筑群,表现泰山的古老风 貌 •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岱 祠
东 岳 大 帝 庙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碧 霞 元 君 ( 东 岳 泰 山 天 仙 玉 女 )
五岳之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
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
为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
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
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
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五岳之首 泰山四绝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 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 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 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 大成者。
• 你拥有天下最美的风景:泰山日出,晨辉四射; 云海玉盘,苍茫空阔;晚霞夕照,心旷神怡; 黄河金带,雄奇瑰丽。泰山,我为你骄傲!
• 你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是东方文化的发 祥地;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 都是你的儿女,那古老的齐长城上,也有你的 身影。泰山,我为你骄傲!
• 你是历史上璀璨的明星,72位帝王在你这封 禅,因为你是东方生命之源,是吉祥与希望 的象征;无数文人雅士也为你倾倒,留下万 古不朽的诗篇。泰山,我为你骄傲!
废。”
自主学习:
2、了解作者:《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
泰山的
记。作者姚鼐,字________,一字
________,室名________,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
是________派古文家,_____代人,他与_____、
_____等同属_____派作家,三人并称为
“
”。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
_____、_____、辞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