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
❖ 叶绍钧、朱自清等创办新诗杂志 ——《诗》 1922年1月15 日,第一本新诗刊物《诗》创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汪静之的《蕙 的风》等七首诗,叶绍钧、朱自清、刘延陵任主编辑,中华书局印 行,是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之一。 《 诗》是中国第一份新诗杂志,
主要撰稿人有朱自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刘延陵、叶绍钧、 王统照、郑振铎、徐玉诺、陈南士、汪静之、冯雪峰、潘训(潘漠 华)等。 1923年5月15日停刊,共出17期。 此后,又发表了冯 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的小诗。在《诗》月刊中,他们并 不引人注目,但这四个年轻诗人于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 社,这是中国第二个新诗社,他们的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 以请新自由的格调,歌唱美与爱,成为当时别具异彩的湖畔诗派。
发展历程
❖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主体。 最早新诗刊 物《新青年》,此刊最早新诗作者: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到 1918年底 胡适是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的作者。 1918—— 1919年,刘大白、俞平伯、康白情、叶绍钧、宗白华、田汉等相 继创办《星期评论》、《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 1921年 1月,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它 不仅把“五四”前后一批诗人集合在一起,还扶植了一批后起之秀: 周作人、谢冰心、戴望舒、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徐玉诺、刘 延陵、郭绍虞、梁宗岱、朱湘、徐志摩、徐雉、梁实秋等。他们以 真情实感“表现社会人生”(文研会的主张)。 冰心以《繁星》 《春水》开创小诗一派。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 陵在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新诗社“中国新诗社”。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 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 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 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 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 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 歌的主体。
❖ 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比喻性和象征性的ຫໍສະໝຸດ 象——“姑娘”,象征理想。(《雨巷》)
描述性意象——物象:山、林、江、舸、鹰、鱼; 人象:革命青年群像。(《沁园春·长沙》
意境
❖ 意境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 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 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境是一个整体观念,同样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句,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 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 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第三单元:记叙散文 (《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 (《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文学常识部分
词的相关知识
词: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
于宋代,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词,
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称作 “曲子”“杂曲子”或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 “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种类:
1、依字数多少 :小令( 58个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2、按片数多少:单调(仅有一段) 双调(上下两片) 三叠或四叠(三段或四段)
3、按创作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 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 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 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 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 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 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 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 (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 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 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 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
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 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 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 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 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 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 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 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 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 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如毛泽东《沁 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 鹰、鱼,达6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