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交通银行校园招聘模拟试题-行测(一)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考生提供招考信息、笔试、面试资料,这里的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也是琳琅满目的,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1.斗牛是代表西班牙文化的标签,"你如果不理解斗牛,就不能理解西班牙的历史。
"斗牛文化在几个世纪里为戏剧、音乐和绘画提供了无数灵感。
最为大众熟悉的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创作于1874年,那是斗牛士进场时的音乐,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表现出斗牛士威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的兴奋活跃气氛。
因其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
划横线的句子要说明的是:
A.斗牛是西班牙历史的浓墨重彩
B.斗牛在西班牙历史上的重要性
C.西班牙以斗牛而著称
D.西班牙斗牛历史悠久
2.供暖上的"南北分治",究竟科学性何在?如果说是气候原因,长江以南很多地方的气候也够得上北方地区的供暖条件。
何况,近些年气温反差很大,南方一些地方冬天零下好几摄氏度也是常有的事。
若说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缘故,这在现在更加不成问题了。
北方公众用得起暖气,南方民众同样也用得起。
这且不说,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南方许多民众对集中供暖也有迫切需求。
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集中供暖是一种公共产品
B.南方有经济条件集中供暖
C.南方有必要集中供暖
D.集中供暖应摒弃"南北分治"
3.有人撰文写到:"我曾经对'俄罗斯'这个译名感到奇怪,因为'俄罗斯'的原文是Rossia(用拉丁字母拼写俄文),前面并没有'俄'这个音,一开头就是'罗'。
'俄'
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发俄文的r这个音不容易,要滚动舌头,没有经验的人发这个滚动的音时,先要发出'俄'的声音,这才能滚动舌头发出r这个音。
所以发'罗'
音先要发出'俄'这个音。
最初译这个译名的人是把'俄'也写上了,就成了'俄罗斯'。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俄罗斯"这个译名的真正由来
B."俄罗斯"原文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C.笔者关于"俄罗斯"原文含义的解释
D.笔者关于"俄罗斯"译名由来的看法
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最终完全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根本情怀和基本精神,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和文化精神。
中国佛教的特点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农禅并重"就是中国佛教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社会中形成的不同于托钵化缘的印度佛教的鲜明特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对比分析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B.强调中国佛教的自身特点
C.介绍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D.简述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渊源
5.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
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
日前,民众千呼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终于出炉。
12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
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台。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愈演愈烈
B.千呼万唤
C.出炉
D.因地制宜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划横线句子意为理解斗牛是理解西班牙历史的必要条件。
C 项未涉及西班牙历史,D项未提到"西班牙斗牛历史"与"西班牙历史"的关系,均
可排除。
A项的"浓墨重彩"强调斗牛是西班牙历史上很精彩的一页,B项强调的是斗牛对西班牙整个历史的重要性。
B项与划横线句子意思更吻合,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问,供暖上的"南北分治"科学性何在?接着从现在南北的气候、经济水平以及需求方面的趋同来批驳这种"科学性",可见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供暖上的"南北分治"不具科学性。
D项对此概括最恰当,当选。
3.【答案】D。
解析:文段讨论的主题是"俄罗斯"译名的由来,由此可排除针对"俄罗斯"原文的B、C项。
由末句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可知,下文应紧承此句,论述笔者认为的更有说服力的关于"俄罗斯"译名的由来。
A项缺少"笔者认为"这一限定,不如D项表述准确。
故本题选D。
4.【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佛教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接着阐述了中国佛教的独特性。
"中国佛教"是文段论述的重点,对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渊源的描述、对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差异的论述,都是为了阐述中国佛教的特点,排除A、D项。
文段只是在开头提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最终完全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C项的"融合过程"文段未具体描述,排除。
本题选B。
5.【答案】A。
解析:"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越加恶化、严重。
此处用于描述"追问"的多与迫切不妥当。
"千呼万唤"比喻多次呼唤,再三催促。
用在此处能体现民众对相关政策的急切盼望。
"出炉"比喻某种事物公开于世。
此处用于形容《意见》的出台恰当。
"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此处用于形容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方针恰当。
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