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7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 -4组 固 定 (含对照组) 剂量法 雌雄各半 剂 量 递增法 实验组 对照组
每日一次 同一时间
同上 4天为一期 每日一次 同一时间 连续20天
1/20∼ 1/5
见表
染毒剂量累计达到 5个LD50剂量
实验组累积半数死 亡或21天结束
21天
随机分5组 20 天 (含对照组) 蓄积法 雌雄各半
对照 1/20 1/10 1/5 1/2
较大剂量 ---- 没有明确的剂量范围下限
但剂量上限<急性LD50。
较长时间 ---- 通常为3~6个月,由试验的目的而定。
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 主要是为慢性毒性试验做准备!
1、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 用的剂量(NOAEL),初步提出这种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数值。 2、确定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 4、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机体的耐受性
机体对化学物的耐受性:一些化学物在体内蓄积到 应该产生中毒反映的剂量时却没有出现中毒反应,必须 再加大剂量才能出现预期的中毒反应的现象。
机体对化学物的蓄积和耐受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农药、兽药残留!
第三节 亚慢性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定义: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 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
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作用
( 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遗传毒性)
• 一般毒性作用(general toxicity),也称基础 毒性(basic toxicity) :是人和动物单次或 反复接触食品毒物或有害因素后在躯体及靶部 位所发生或表现出的急性或长期的一般性中毒 症状、生理生化变化、组织病变及死亡现象。 即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 根据毒物接触次数和效应发生时间长短,一般 毒性作用可划分为急性毒性、(蓄积毒性)、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
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毒物后,该毒物在
蓄积 作用
机体内逐渐积累。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毒物后,每次引起
的轻微功能损害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毒性效应。
蓄积作用的毒理学意义:
K =ED50(n) /ED50 (1) (以出现生物效应或特异性损伤为指标)
或K =LD50(n) /LD50 (1) (以死亡为指标) n―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蓄积剂量的总和 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蓄积系数分级标准:
蓄积系数K K<1 蓄积毒性分级 高度蓄积
1≤K<3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P12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 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 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效应及反应,包括一般行为、 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观察时间:一般为7天,也可连续观察14~28天。
累积接触总剂 量(LD50)
0.40
1.00
1.90
3.26
5.26
8.26
12.74
蓄积毒性试验的目的:
• 求出外源化学物的蓄积系数,了解蓄积毒性大小
• 为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 供参考依据 • 为制定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卫生限量标准时,为安 全系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 确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供人类长期食用
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内容(P132) • 中毒出现的时间和症状 • 死亡时间及死亡数→计算LD50
• 剖检、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 毒代动力学分析
啮齿类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的观察项目
器官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和躯体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胃肠系统 观察项目或中毒后的一般表现
行为:姿态改变、叫声异常。不安、活动增多或少动 动作:痉挛、震颤、运动失调、麻痹、惊厥、强制性动作 刺激反应:易兴奋,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敏或迟钝 肌肉张力:强直,迟缓
…… 10,31.6,100,316,1000,3160,……
即每个剂量组之间的剂量差距只能是2.15倍或3.16倍
应用程序:
① 确定每组动物数,一般大小鼠5只,家兔4只 ② 确定剂量系列,常用的系列为: 1.00×10t(t=0、±1、±2) 2.15×10t 4.64×10t 10.0×10t
③ 预试验:如采用10,100,1000mg/kg的剂量
↓ ↓ ↓ LD50可能在100-1000mg/kg 不见死亡 全部死亡
④ 正式试验:选择100,215,464,1000mg/kg(t=2)四个剂量组
观察并记录死亡数、死亡时间及中毒症状等。 如 死亡数为1,1,3,4 ⑤ 查表:根据动物死亡数查表(P366)求得LD50 LD50=2.78×102=278(125-619)mg/kg
• 发生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 评价该毒物能否引起慢性中毒的依据之一
• 制订卫生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主要依据
如: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重金属铅的危
害主要是它们的蓄积作用所造成的慢性毒性。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 蓄积系数法 • 生物半减期法
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是指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 (或死亡)的蓄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 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 (l)] 的比值。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一、基本概念
蓄积毒性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10只,大动物也应每组6只。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3≤K<5 K≥5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轻度蓄积
K =ED50(n) /ED50 (1) 或K =LD 50(n) /LD50 (1)
蓄积系数法常用的实验方案:
• 固定剂量法
• 剂量递增法 • 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试 验 方 法


染毒时间
剂 量 (LD50)
染毒 终 止
观察期 25 ∼ 100天
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血管收缩或舒张 呼吸深缓、呼吸过速、喘息、张口和腹式呼吸
恶心、呕吐、腹泻;便血、尿血、大小便失禁,便秘;粪便 不成型,呈黑色或灰色 阴户、乳腺膨胀、分泌物增多;阴茎突出、遗精;会阴部污 生殖泌尿系统 秽有分泌物 瞳孔放大或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流泪,上眼脸下垂;眼球 眼 突出、充血,眼球震颤;角膜浑浊 皮肤和被毛 出现红斑、皮疹、水肿、坏死、脱毛、竖毛、松驰
(三)剂量分组
至少设四组: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
高剂量组
• 以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或以LD50为参考 • 应能引起明显的毒性或少量动物死亡(<10%)
中剂量组
• 相当于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低剂量组
20天
20 ∼27 天
剂量递增法使用剂量表:
接触天数(天) 每日接触剂量 (LD50)
1~4 0.10 0.40
5~8 0.15 0.60
9~12 13~16 17~20 21~24 25~28 0.22 0.90 0.34 1.36 0.50 2.00 0.75 3.00 1.12 4.48
4日接触总剂量 (LD50)
粘膜
其它
结膜或口腔中分泌物增多,充血、苍白、黄疸
直肠或脚爪部皮肤温度降低或升高;姿势异常,消瘦等
5、LD50的计算方法:
(1)改进寇氏法 P127
• 改进寇氏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
• 试验设计要求:组内动物数相等、组间剂量等比例 设计、死亡率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 最大剂量组死亡率>80% • 计算公式:logLD50=Xκ- i(Σp - 0.5)
4、动物数:大小鼠每组≥20只,犬猴每组≥6只; 5、环境要求:应使用SPF及以上等级动物;符合国家 实验动物标准的实验环境。
(二)染毒方式
一般采用经口、经呼吸道、经皮肤染毒
经口染毒多采用掺入饲料法
两个基本原则: –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学物的 途径或方式; –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 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