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形式美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形式美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形式美论建筑形式美建筑形式美它本身表现出来的和谐魅力、良好的秩序所赋予,象奇妙无穷的音乐壹样,是视觉感受得到的。

建筑兼有物质产品和艺术创作二重性的特征。

建筑艺术和壹般戏剧、绘画、雕刻等艺术表现方法有所不同,壹般艺术能够描写或刻画典型事件和人物形象,以揭示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

建筑艺术只能表现时代的壹般精神、反应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壹般面貌,表达建筑壹定的内容、性格、感觉或气氛。

而表现思想性也不能像壹般艺术那样直接具体。

由于建筑形象本身常是壹个时代、壹个国家、壹个民族的物质精神面貌的标志之壹,因此,它也有其它艺术所不能达到的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建筑艺术要反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建筑艺术风格创作上又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逐步形成我国特地社会主义建筑的新风格。

人类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古代,大至帝王的囿苑,小至百姓的土舍。

在西方,神圣的神庙林苑,深隧的古堡庄园;在东方,庄严的宫殿、肃穆的庙宇,高耸的楼台;千奇百怪的人造建筑群通过造型形成的美感,犹如隽永的旋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人类的壹种寄托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也许失去了其实用的作用,但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已经成为永恒的精神形象,它超越了其本身的建筑功能上的价值,顽强的传留至今。

建筑造型设计和立面处理中,我们努力寻求壹种简练而富有生气的建筑风格,利用几大块几何体量的抽象构成,轮廓清晰、空间关系交待清楚,又取得空间构图平衡,建筑师所强调的正是建筑鲜明的体积感和生动的光影效果,且在形体创构中尽力做到简洁明丽,唤起人们的美学理解。

体型上不搞繁琐的堆砌,细部处理不矫揉造作,风格上不存哗众取宠之心,意于典雅大方、新颖和谐的体现,创造具有丰富内涵,鲜明雄浑气势的建筑。

在建筑的形体创构和立面处理中,设计者应该充分注意其各部分体量和立面的比例推敲,注意塔楼和群楼在空间构图的均衡,注意立面虚实的配比关系以及材料质感和色调的对比关系,注意建筑的细部处理,因此,也是体现了建筑师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建筑形式美体当下很多方面,在设计中也有很多手法。

建筑的韵律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想重点谈壹下建筑的韵律美。

“韵”,古时称“均”,和谐的声音之意,“律”,是古时用竹管或金属管做成的定音仪器,可见“韵律”壹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音乐、诗歌和舞蹈最初是三位壹体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开来。

人们喜爱悦耳动听的音乐、优美抒情的诗歌和婀娜轻盈的舞姿,能够说是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和韵律有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每时每刻都在陪伴着我们;我们的声声心跳就像生命的“时钟”滴答作响,伴我们走过人生旅程。

大自然造就了人类自身,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把握了大自然的韵律变化,且应用于审美实践中,产生了象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和节奏、韵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

建筑艺术作为壹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诗歌及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人说建筑是无字的史诗、凝固的音乐,的确如此,建筑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体现建筑的音乐感,体现出建筑的诗情画意。

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宛如壹条巨龙腾跃于崇山峻岭之间、和山体有机结合,随行附势,高低起伏,延绵不断。

烽火台相间设置在山峰高处,打破了长城的冗长和单调;长城垛口等距相间,使城墙顶部得到有节奏的终结。

有节奏的长城垛口不就是五线乐谱,烽火台不就是跳动着的音符吗?它们共同奏响了壹曲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爱好和平的雄浑交响曲。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壹文中曾以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为例,分析了在建筑垂直方向上的节奏和韵律,他写到:“……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能够见到(而不是听到)这样壹段节奏。

”和寺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华第壹高楼—上海浦东金茂大厦,主体建筑88层,高420.5米。

是壹座融旅游、观光、酒店、写字楼、会展、娱乐购物为壹体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在建筑垂直方向上,宛如密檐塔式的层层出檐,逐段向上渐变收拢,最后集中汇聚成塔顶,演绎了中国古塔的传统韵律。

金茂大厦的建成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象征。

节奏和韵律是建筑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从事建筑实践活动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升华。

人类的建筑实践活动,不仅使建筑中的节奏和韵律美得以产生,而且使之获得丰富的内涵和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节奏是建筑形式要素的有规律的、连续的重复。

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和关系,它就象乐曲中的鼓点和节拍,统帅全局,单纯而明确,富有机械美和静态美。

韵律是指建筑形式要素在节奏基础之上的有秩序的变化,高低起伏,婉转悠扬,富于变化美和动态美。

节奏是韵律的纯化,它富于理性;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它充满了情感色彩,表现出壹种韵味和情趣。

只有节奏的重复而无韵律的变化,作品必然会单调乏味;但有韵律的变化而无节奏的重复,有会使作品显得松散而零乱。

建筑艺术中的协调和变化离不开节奏和韵律因素的相互渗透和统壹。

建筑中的韵律形式大体可分为壹下三种:(壹)连续的起伏韵律:连续的造型要素宛如波浪高低起伏,表现出壹种轻盈、流动之感,它是韵律变化中最活跃、最富于动态的形式,建筑师常常通过曲线、曲面的造型手法来表现。

如意大利工程师奈维尔设计的都灵展览馆屋顶采用波浪形装配式薄壳的形式具有水波浪般的起伏韵律;又如上海金茂大厦入口雨蓬的轻钢波浪造型,具有极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当然建筑的起伏韵律也能够通过和自然地形的结合体现出来。

比如前面提到的万里长城就是和起伏山势相结合,表达出壹种富于音乐感的气氛和韵律。

(二)连续的渐变韵律造型要素在水平或垂直方向按照某种“数的秩序”,在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上重复展开,或由高到低,或由疏渐密,反之亦然,表达出壹种既有整体秩序而又不失强烈变化的韵律美。

比如罗马小体育馆的屋顶部分,巧妙利用新结构预制体系的特点,以俩组旋转辐射形式的钢筋混凝土肋交织成逐渐扩大的菱形图案,具有强烈的渐变韵律,同时这种预制体系能够达到生产构件的理想精确度,在构件外露表面上不再进行抹灰,单是结构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完美的装饰效果。

建筑师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物馆入口处的曲面玻璃墙,由于竖向绿色窗框的角度渐变,表现出壹种变化的韵律和张力。

(三)连续的近似韵律造型要素在视觉上彼此相似或相近,有差异的重复出现,既有统壹的连续性,又有壹定的形态变化。

丹麦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采用三组九个大小、方向相异而形状相似的板拱作为屋顶结构,如帆似翼,既保持了整体均衡,又具有强烈的动感,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之上三种韵律形式必须建立在连续、重复的节奏之上,只有连续不断才能富于建筑视觉空间上的持续导向性;只有利用相同或相近的造型要素的重复排列,取得建筑室内、外空间造型的统壹性。

单纯的节奏能够见作是韵律变化的最初的形式,但往往越是单纯的节奏越能表达壹种肃穆、庄重、神圣之感,对人们的心理能产生壹种威慑、震撼之力。

比如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型制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

狭长、高耸的中厅俩侧支柱从柱头上放射出尖尖拱券,密排的支柱、高高的尖券形成向前和向上的俩种极单纯的动感节奏,体现出壹种弃绝尘寰、向往天国的宗教情感。

从上面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中能够见到,建筑的韵律美壹方面通过建筑的细部处理(如窗型、线角、柱式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另壹方面往往是通过和结构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

建筑师在努力创造建筑韵律美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正确表达力学概念和结构原理的合理性,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和潜力,创造出能够直接显示结构的形态。

把结构形式和建筑空间、艺术造型高度结合在壹起。

建筑的美来源于自然,也必定会通过自然的、符合力学的和材料性能的有机形式表现出来。

建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建筑形式都将是虚假的、暂时的。

古埃及、古希腊石梁柱结构的神庙,古罗马的券拱结构、哥特教堂的尖拱和飞券以及我国古代的木构和斗拱所表现出来富有变化的古典韵律依托于结构形式,在荷载合理传递的过程中美化结构构件,它们体现出来的建筑韵律美单从艺术角度上见是近乎完美的。

当然这种美的表现形式且不是静止不变的,那种不去追本求源,不去探索未来世界,而是盲目崇拜和模仿东西方的古典建筑构件形式(比如比例失调,钢混塑造的大屋顶、西洋柱式等),试图在传统中找到壹切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的做法,无疑是作茧自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结构形式(如壳、网架、悬索、薄膜等)和新型建筑材料(如合金、玻璃、塑料等)的出现会给建筑师开创更加自由的创作天地,使建筑作品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

创造和现代结构和材料有机结合的、充分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建筑新形式,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使建筑形式美自然显露出来且具有美学意蕴,因该是当代建筑师不断探索,努力追求的方向,同时我们仍应该见到建筑作为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城市面貌。

建筑学的发展经过了追求“实用”,追求“艺术”以及追求“空间”等几个阶段之后,正向“环境”建筑学,“生态”建筑学的阶段发展。

如何科学的、按规律地构筑城市和乡村且使之适应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时代富于我们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建筑的形式美需要我们不断的发现、鉴赏和领悟。

因为从它本身能够窥见到大自然当中的美的规律,且利用这些自然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建筑创作,使建筑和城市真正成为生态的、有机的整体,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