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建议:落实干部能上能下的对策建议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推动党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完善考评机制,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以考核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干部,让干部“上”得硬气、“下”得服气。
一是优化考评指标。
要遵循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分类进行差异化考核,推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把干部考准考实的干部考评机制。
二是改进考评方式。
综合分析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审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民主评议、信访举报核实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考察核实。
广泛听取分管领导、工作对象、服务对象、执法执纪部门意见,了解掌握干部的群众口碑。
根据干部所处的不同领导层次、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加强综合分析研判,通过数据分析看成
绩、民意分析看口碑、比较分析看优劣,实事求是地作出客观公正评价和准确认定。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
要严格依据考评结果决定干部的升降去留,对优秀者进行奖励或提拔重用,对不称职、不胜任工作者给予警告、训诫、免职等处罚。
通过分层分类、全面系统的考核,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
把握中央规定精神,疏通干部“下”的出口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中干部“下”的6种渠道,突出抓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问责处理,并按照人岗相适、宽严相济,坚持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原则,区分情况、合理安排,切实疏通“下”的渠道。
一是严格执行正常“下”的规定。
对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健康原因调整等正常“下”的干部,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办理组织手续,不延迟、不拖沓。
二是突出抓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重要举措。
坚持把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作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突破口”,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予以重点推进。
对存在中央规定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情形的,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的,应坚决按规定予以处理,视情况调离岗位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
三是加大干部问责处理力度。
在原有问责规定的基础上,对履行从严治党责任不力、推进法治工作不力、抓作风建设不力、选人用人纪律规定执行不到位、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严的,区分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停职检查、免职、责令辞职等相应方式问责处理。
抓早抓小抓预防,在出现苗头性问题阶段,就及时警示提醒干部改正,努力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规范严谨,认真执行干部“下”的程序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法治的思维、务实的精神,积极稳妥实施。
一是严格调整步骤。
要严格按照考察核实、提出调整建议、组织决定、谈话、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任免程序等步骤,准确把握“下”的内涵,合理确定“下”的方式。
二是严明工作纪律。
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必须严明纪律,不能搞好人主义,不能避重就轻。
认真甄别核实,准确把握界限,严禁以纪律处分规避组织调整或者以组织调整代替纪律处分,不搞下不为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依章合规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三是严肃认真复核。
职务调整关系干部切身利益,要保证干部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干部本人对调整决定不服的,应允许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并认真地进行复核,确保作出的调整决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干部“下”得服气
完善干部能上能下配套措施极为重要,应从细化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跟踪管理、营造舆论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认真落实能上能下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把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融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日常建设中,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
完善失责追究机制,党委(党组)书记履行责任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组织人事部门工作措施不得力的也要追究责任。
二是切实加强对“下”的干部跟踪管理。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下”的干部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让其“一下了之”。
在准确把握政策、积极稳妥操作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和后续管理。
定期走访“下”的干部,加强思想疏导,使干部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建立专门档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调整下来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实践锻炼,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专门考核。
对那些积极改正缺点和不足,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影响期满后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重新予以提拔使用。
三是营造能上能下良好舆论环境。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意义在于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
要引导社会正确对待“下”
的干部,破除“上荣下辱”“上好下坏”“上了就不能下”“下了不能再上”等固化思维,逐步营造容忍干部“下”、接纳干部“下”的党内和社会环境。
要深入细致做好“下”的干部思想工作,组织部门要与“下”的干部谈心谈话,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
对主动让贤退位、甘居“下”位、“下”不失志、降职不降志的典型进行表扬,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从严管理监督,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构建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必须加大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力度,整治“为官不为”,让不适合担任现职者“下”。
一是持之以恒从严治吏。
要坚持把从严治吏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把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作为从严管理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强化对干部“八小时外”监管,全面掌握干部的活情况。
加大对干部失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加强与执纪执法机关、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用好巡视工作成果。
二是坚持不懈改进作风。
要研究制定整治干部“为官不为”办法,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亮剑”,重点整治干部队伍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标准不高、工作落实不力、担当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够、工作纪律散漫等方面问题。
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置到位,对达不到处罚规定的,要进行诫勉谈话。
对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要
按照相关政策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通过正风肃纪、治庸治懒,对庸懒散干部进行严厉问责,疏通干部“下”的通道。
三是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
必须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线,坚持干部管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制度执行从严。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建立健全“带病提拔”倒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从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做到“谁提名、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让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无处遁形,积极为干部能上能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