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雷永超张彤刘冲王峰(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091班,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特定的空间场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
论文在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安市公共空间面临四大问题: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
论文指出: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设计;西安市引言公共空间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
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随着城市的改建与发展,公共空间越来越被重视,其规模与数量也越来越大。
这种发展无疑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公共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
这些不单单是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建筑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创造美好的公共空间的职责。
我们提倡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
此外,通过精心的环境空间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冷漠与不信任,让城市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活力,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研究和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1.1 人性化缺失1.1.1缺乏休息设施目前由于季节性因素,在商业区、步行街、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空间中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繁华地段缺少舒适合理的座位,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无可选择的坐息处。
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
1.1.2 忽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例如,城市商业中心区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入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压抑与疲劳情绪,而现有商业休闲区域中绝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停滞空间及相应的休闲环境,以缓冲购物者的紧张情绪,人们在商业区中疲惫不堪,除了购物行为之外,没有为休闲活动和其它更多的交往行为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支持,造成其逗留性差。
1.1.3 环境设施很少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群在调研的几个商业区、步行街和城市广场中,其环境基本上以商业设施和户外广告为主,缺乏供老年人和儿童娱乐的设施,有的商业区设计盲道、坡道等设施但实用性不强,一些盲道未能形成连续设计,甚至当人流拥挤的时候,还经常出现占用盲道的现象1.2 自然化缺失目前大多数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职能,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普遍不重视休闲环境的营造.导致许多城市商业中心区、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空间缺乏绿色和自然气息.其次,绿化单调乏味。
毫无吸引力。
此外,商业中心区、城市广场、社区休闲区等公共空间只注重夏季休闲环境的塑造,而忽略了秋冬这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致使城市中公共空间冬季景观萧瑟,灰暗,利用率不高。
1.3 地域化缺失1.3.1 文化失语公共空间作为特定的城市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我们目前大部分公共空间只是简单的体现在其区域周围、沿街建筑的风格、雕塑小品的韵味,并未在延续、创造充满传统特色的公共空间文化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1.3.2 特色缺失传统的环境特征是保持商业区、步行街、城市广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在其的改建过程中,虽然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被保护得很好,但相当多的建筑在经过整修之后,为追求片面的风格与时尚,而损失原有的风格与特征.此外,商业区中一些店面、环境设施在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也过于雷同、杂乱、缺乏可识别性,不能如实反映城市特有的风貌.1.4 空间层次化缺失目前大多数公共空间意象雷同、尺度欠佳、空间隔离、边界生硬,这就导致了空间本身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可变性,趣味性。
毫无疑问,这样的空间是不具有吸引力的,人们的活动与交往的几率自然也会下降,活动情趣显然受到影响。
2 西安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解决对策2.1 人性化的设计对策空间使用者的要求是空间环境设计时考虑的主题,要兴建真正意义上“为人民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则在设计时注意使用人的特性和需求,实现建筑、人、城市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地球的和谐相处,让生活更有意义.2.1.1 材料选择天然化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共休闲空间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提倡采用石板、石块、面砖等常见的天然性材料,少用诸如花岗岩、大理石之类的过度人工加工的高档性材料,因为这类材料不仅耗费大的多,而且难以解决雪雨天的防滑问题.2.1.2 材质选择人性化针对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街、城市广场、公共休闲空间的小品及设施材质的设计和选择上,由于木、塑料和特殊的复合材料比金属、混凝土和石材更能为人们在一年较长的时间段中提供舒适的感觉,因此大力加以提倡,如可以将室外休闲环境中的座椅等休息设施设计成木质.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商业中心区休闲空间要注重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在休闲区域中设置连贯的盲道;诱导路、坡道、台阶、楼梯等处设置适当的扶手,利于残疾者身体支撑或起导向作用;设置残疾人专用的标识系统等。
2.1.3 多功能复合化.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吸引多样的人产生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广场真正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以文化、休闲为主,其他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
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广场周围建筑性质的多样化,也是广场功能多样化的重要条件。
2.2 自然化的设计对策2.2.1 景观丰富化在室外休闲环境的绿化设计中,应该利用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造景.冬季园林植被的色彩形态及其变化非常微妙,其格调、反差和光影与夏季完全不同.充分把握植物的姿态美,如不同树木形状各异的枝干,存在上面的果实、色彩各异的枝干、树皮以及各种裂纹和剪形植物落雪后形成的各种形态都是冬季园林环境创造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创造出特色强烈的寒地植物特色.在室内休闲环境的绿化设计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处理,既可以利用几层中庭空间种植大树,也可以利用局部中庭空间种植盆栽、设置草坪区等.室内自然化商业空间是顺应人类追求舒适的室内环境的总体发展趋势的,也是提高商业效益必然而有效的选择。
2.2.2 环境的生态化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正在被人们所重视。
在广场设计中首先表现在对原有土壤资源的保护。
表土是经过漫长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是与生命生存的表层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自然状态下,经历100年-400年的植被覆盖才得以形成1cm后的表层土。
在广场建设中,应将原有宝贵的表层土保留下来,以利于绿化。
同时在绿化的选择上,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不顾环境气候特点,一味的利用大草坪提高视觉效果的做法,会使宝贵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现代的广场设计更加注重绿化品种的选择,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生命力顽强的品种,不但在景观方面,而且在改善微环境面(制氧、除尘、遮阳方面)达到良好的作用。
2.3 空间层次多样化的设计对策2.3.1 空间立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
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空间形态的多层次:利用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层面上的活动场所串联为一体,打破以往只在一个水平面上做文章的概念,上升、下沉和地面层相结合,既可仰视,又可俯视。
2.3.2 空间的领域化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公共、私密、半私密空间的转化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活动使用需求。
广场空间根据人们环境行为划分为许多大小不同的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领域空间。
有容纳几百人的大空间,也有容纳十几人的小空间。
公共空间:集体参加某一种活动。
交往双方没有具体的对象,具有随机性组合、被动参与的特点。
如听人讲演、群众集会或围观某一表演。
私密空间:最熟识的朋友或亲属之间的交往。
相互彼此认同,空间距离相对缩短,进行情感交流,身体气味和形体表情等,对私密性要求更高。
半私密空间:通常指由某事件关联,甲乙双方发生直接的社会联系。
这种交往在广场上可能表现为短暂的停留,打招呼、进行一般礼节性交谈,交往时间很短,也无须寻找合适的地方;也可能是几个朋友在广场谈天说地,交流思想。
这种交往寻找一个相对隐蔽的场所,广场中的阴角、小空间等往往是这类交往的理想选择。
领域感的确立:这个划分不是绝对的,割裂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领域感的确立依赖于明晰的边界形态,对于私密领域,住宅以严格的空间围合来确定领域感,公共场所的休憩空间和小范围的交际场所,空间界定要求不像住宅那么高,但明确的边界可以确定空间的安定性。
可以是绿篱围合的小空间,也可以是其他元素(矮墙、座椅)围合的小空间。
边缘效应:公共领域总体上要求开敞的形式,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边界,就会因为失去空间的限定,另一方面会因为缺少人的参与而缺乏生气。
人们实际调查时发现,广场中最受欢迎的逗留区一般是沿广场边界建筑里面的地区和空间的过渡区。
人们宁愿四周浏览,也不愿在无依无靠中受人环顾。
2.3.3 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空间的多层次还表现在室内空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站在室内看室外,站在室外看建筑,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开始和延续。
2.4 地域化的设计对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如文脉、传统、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文学、书法等等。
这些经过历史的考验,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人们对之产生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