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孔子的德政观
一、课文梳理
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2、具体做法:
(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
★“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
(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
(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
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
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
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
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
(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
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
(富民、教民)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参考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礼治观
一、课文梳理
1、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2、礼的内涵:
(1)制度上的“礼”:“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
(2)个人的“礼“:“克己”,即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孝悌是根本)★为什么说“孝悌是根本”?
★如何做到“孝悌”——“色难”(孝应发自内心,仁),“守三年之丧”(外在形式,礼)
3、礼与仁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二、针对训练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见《创新方案》P100)
2、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孔子的处世观
一、课文梳理:
1、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入世)
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蒉者(避世)
▲孔子对楚狂接舆等人的态度:敬慕楚狂接舆等人对孔子的态度:讽刺、否定、惋惜、敬仰
3、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
正面评价:1、这是一种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精神;2、是强烈的社会、历史、政治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精神;3、是奉献精神、献身精神、牺牲精神;4、深重的忧患意识;5、从政的高度自信;6、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反面评价:1、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2、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以退为进;3、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牺牲;4、有时,一条道路行不通,换一条道路重新开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也许能获得更大的战功,要学会变通,何必固执地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一无所获呢?
二、针对训练
举例说说“入世”与“避世”这两种处世观在历史上的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一)仁者爱人
一、课文梳理
1、“仁”的根本: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2、“仁”的内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人对事尽心竭力,积极为人(自己想
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3、“仁”的理想效果: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仁”的最高境界:“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4、“仁”的最高标准: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
5、“仁”的具体表现:重人不重财,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关爱生命,猎取有度。
6、小结:“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
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从而形成一种道德风尚。
二、针对训练
1、孔子的对“仁”的实践主张和墨子的“兼相爱”有何区别?
(见《创新方案》P102“仁爱”与“兼爱”)
2、帮助他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反观今日一些现象,令人发指。
陕西一孩子溺水,家长叫来打捞队,打捞队却先与家长谈价钱,再谈救人。
2010年末,福州一八旬老人摔倒路旁,一位好心女子向前搀扶,却被人“好心”劝阻,等等。
现代社会为他人做事就这么难吗?
上述现象符合孔子的思想吗?请简要说明。
(3分)
参考答案:不符合。
孔子强调“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原则,要做一个仁爱之人。
“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材料中的打捞队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毫无为人之心;“好心女子”虽有为人之意,却不尽心、积极。
他们这样的行为既不能尽心对人,更谈不上推己及人,违背了孔子的“忠恕”和“仁者爱人”的思想。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二)君子的道德修养
一、课文梳理
1、“文质之辩”
2、君子:文(外在表现):温和、严肃、庄重、安详
质(内在修养):德才兼备(道、德、仁、艺、义、礼、孙、信)
杀身成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乐天知命
动静相宜、智仁双全//心胸开阔、意志坚毅
小人:求生害仁、见利忘义、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
二、重点巩固——孔子的义利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