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高考阅读07-21 2126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一、考点解读: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二、相关知识链接: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侧面描写(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
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
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
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6 、主题内容方面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 、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小说阅读训练题型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设题方式通常有:(1)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2)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应分五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林冲见差拨》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
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
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
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设题方式通常有:(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4)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1)情节安排指的是是如何叙述故事的。
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
倒叙是指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是指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叙述,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2)情节安排还包括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呼后应。
如(2008年江苏卷)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
从下文来看,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
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
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一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二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设题方式通常有:(1)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还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
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其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心理等,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主旨,⑥暗示人物的命运。
如(08宁夏卷)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
接着,一片沉寂。
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第一次,文章开头“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烘托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在一个很冷的晚上,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出场作铺垫;第二次写“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
”渲染了沉寂的气氛,从“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可以分析此处的环境描写还有一个作用起到了换情节的作用。
4.、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小说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就必须理解它的主题。
设题方式通常有:(1)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2)联系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主题。
(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解题思路: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如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解析: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
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