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简介

参考文献简介

参考书目简介A Brief Introduction of Bibliography1. 《景观设计学》-John Ormsbee Simonds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4版)》主要内容简介:这本完全改版的当代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加有用、高效、具有美学价值的室外空间和场地。

百余教学图表、规划设计作品、摄影作品和插图,包括了一些世界顶级景观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公司的作品,将使读者深受裨益。

这是一本空前的著作,涵盖了景观设计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中每个细小的方面。

任何希冀人类与环境之间能以更和谐关系相处的人,都值得买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4版)》作为参考。

毫无疑问,《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4版)》引领着最新的关于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时代潮流,全新改版的第四版涵盖了以下内容:·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将自然看作包罗万象的构架·地形学和改造地形·以及其他更多从最基本的利用自然景观作为所有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基础,到突破性的方法设计社区和生境,《景观设计学》为以下过程提供了详细的步骤。

·场地选择和场地分析·评估环境影响·土地开发详细设计共同执笔者巴里·W·斯塔克在书中添加了许多景观界著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使这部史诗般的巨著的描写和陈述更加生动形象。

他们的作品为第四版带来了空前的视觉享受。

2.The Landscape of Ma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This volume looks at the landscape of 28cultures, ranging from ancient Mesopotamia tothe present day, and shows how the environmentis conditioned by th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of each civilization. A selection from GeoffreyJellicoe's "The Atlanta HistoricalGarden" is included.3.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是一位洞察敏锐的观察者在游历中所得人生体验的集成。

虽然每一件轶事由简短的几页组成,但是都富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

《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作者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园林、环境规划领域的教育家、作家和设计大师。

他从许许多多的有关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的讲稿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大放异彩的小文章,它们表达了作者保护地球的哲学思想。

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喜欢这本小书,并因此扩大知识面——或许还能稍稍开阔视野。

4.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作者认为: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

除最后一章,《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每一章有着类似的结构。

每一章的主体部分是设计导则,并有若干精炼的案例分析,每一案例分析附带有场地规划图、场地用途的简要陈述以及关于此场地规划方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的总结。

5.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是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

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

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

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

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

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双双复重丽。

《苏州古典园林》适用于建筑、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

6.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内容:绪论;第一篇、园艺理论基础;第二篇、园林种植设计;第三篇、园林设计;附:“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规划设计。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7.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

《外国造园艺术》的精彩之处是关于中国古典主义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相比较的论述,作者认为对于两个园林体系的比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园林体系本身特点的比较,而应该放进各自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二者的区别。

作者陈志华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

《外国造园艺术》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专著,荣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第2名,被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系列为考研参考书。

它把国外造园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娓娓道来,是对园林和建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

作者尤其善于将建筑、城市、园林的专业描述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再采用平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

仔细阅读品味《外国造园艺术》,不仅仅是阅读一本普通的专业书籍,更是如同打开了一张造园的历史长卷,观看了一部园林发展史的无声电影。

书中随处看的史实案例,融汇进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再与造园的知识相结合,你会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园林似乎重新焕发了生机,它们在静静诉说当年的种种,繁华抑或衰落……8.《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中国的景观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国现在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几十年前的情况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景观行业也是如此。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研究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照搬照抄。

但是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无疑会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少走弯路,有意识地吸取其中优秀的方面,促进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涉及的内容,从地域上看,包括欧洲和美洲两个大陆;从时间上看,跨越19、20世纪,直至21世纪初。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用22万文字、约600幅珍贵的图片,首先简述了西方园林发展的历史和西方现代景观探索的过程,然后按地区和时间的先后介绍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方现代景观的主要流派,最后介绍西方景观设计某些方面的新发展。

全书将各个单一现象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国家众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为读者了解西方现代景观。

9.《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讲述了:古猿被大猩猩从食物丰盛的密林甥深处逐出,猿人跟在猛犸象之后觅食,原始人在贝壳遍地的海滨求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人类开始在世界各地定居的时候,他们对所出的环境想些什么?他们又用什么东西来安营扎寨?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因而想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各种建筑空间意识起源的奥秘。

读一读有关造园的书籍,就会使人油然联想到身边这个世界。

在莽莽森林之中,夜行的人们依赖什么来把握前行的方向?草木散发出的芳香不是与方向有关吗?芳香确实可引人步出迷途。

在炎炎烈日之下,靠着绿荫的遮护,人们可以舒畅自如的呼吸,倘有解渴的甘泉,那就宛如置身于天堂中一样了。

《旧约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不仅养育了人们,还使人与自然相互谐调,融为一体。

此后,任命进一步意识到,要适应外部的世界,就需完善人体自身的机能,于是他们逐渐炼就既能耐寒抗暑,又能忍饥耐渴的本领,还能象鱼那样畅游水中。

这样大自然就成了适于生存的环境,从中产生了美于愉悦,也孕育了人类的文化。

一旦人类的需要无法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整来加以满足时,他们就转而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技术的产生,就是人类凭借外物来增强自身能力的结果,换言之,人类必定是在求生的拼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使用石块的。

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产生了造园术,一方面产生了建筑术。

可以说,前者在创造一个人们所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所,后者在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将建筑嵌入到这个场所之中。

这两者相辅相成,就形成了人类美好的居住环境。

从中培育可人类的文明。

但是,人们似乎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问题:无处不在的矛盾还需要他们长期竭尽心力起解决。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才为各持己见的人们创造了相互接触了良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这种情况可能表现的更为突出。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经验深信不疑,而对他人的经验——即便是成功的经验——却满腹疑云,视为异端而加以拒绝。

不久,人们就会反躬自问:究竟谁的经验正确呢?如果都正确岂不令人费解?难道只有自己的经验正确,别人的经验都是谬误吗?这样一来,如果陷入形形色色的矛盾之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去协调它们。

例如,关于人类的起源,美索不达米亚人一定有过无休止的争论,有的人认为,。

人类是有一个人分裂而来,也有人认为是由男女二人繁衍而来,还有人认为是有父母,子女三人繁衍而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最后他们终于找出“60”这个数字——至今我们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分,秒等——来解释上述争论,因为60可用1,2,3这三个数字来整除。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欧文明迅速崛起,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生活在风和日丽的地中海沿岸人们的认识,与生活在雨雾迷蒙的北欧人所产生的观念常常互不相让,争执不休,其结果不是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吗?这就象古代中国最早发生在黄河上下游的战争,或者尼罗河畔上下埃及的统一那样都被视为文明进程的因素。

文明诞生在各民族交往的交汇点上,同时也由一定的地理条件来决定,如河流、隔海相望的岛屿,山隘等。

另外,解决这类矛盾所产生的文明还不断广泛地流传向世界各地,直到每个角落。

它们就象随波逐流的木头被河水冲到岸上,并在那里堆积起来一样,连日本这样一个远离文明中心的最边缘地带也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文明,并且象博物馆那样原封不动地将它们保留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