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二章 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海外客源市场

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二章 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海外客源市场

第二章中国旅游业和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特点⏹了解中国国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标准⏹了解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与基本格局⏹掌握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特点⏹了解入世对我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的影响及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中国旅游业概况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风光多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的长安(今西安),元、明、清时的北京,曾有四方使臣、客商、高僧、名士云集,可称东方旅游的中心。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中国虽有旅行游览活动,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作为经济产业的旅游业。

本世纪初,英国的通济隆洋行、美国的运通公司和日本的国际观光公社,在上海、天津和广州等沿海城市设立了分公司,经营中外人士在中国的出入境旅游。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了“旅游部”,开始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主要范围在沪、宁、杭地区。

1927年6月,该部改名“中国旅行社”。

其总社设在上海,全国有22个分社、9个支社、7家旅馆,并在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出版有《旅行杂志》(1927~1954年)。

“中国旅行社”开创了中国人自办旅行社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旅游业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初期,福建、广东先后成立华侨服务社,免费或低费为华侨出入境服务。

1954年4月,中国国际旅行社作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正式成立。

1957年3月全国各华侨服务社合署办公,命名为“中国旅行社”。

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59年1月到1965年2月,先后举行5次全国翻译导游工作会议。

中国的旅游事业逐步发展。

然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政治经济体制下,旅游活动和管理属于外事接待和统战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经济产业。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正是世界旅游业迅速举步之时,作为政治活动一部分的旅游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中国的旅游事业与世界旅游业由此更拉大了距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一场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邓小平在1979年初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旅游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行业。

”(一)旅游业在性质上发生了改变从政治接待转变为经济产业。

以往,旅游工作主要从外交活动、统战工作和劳动福利的角度开展,很少以至根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现在,随着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由行、住、食、游、购、娱6个要素组成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

(二)在接待对象上,从过去的半封闭式向全世界开放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际游客绝大多数来自苏联、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

60年代以后,大部分的国际游客来自西方国家,还包括海外同胞,入境的海外同胞主要是华侨和港澳同胞。

80年代以后,我国旅游接待的大门,既向西方国家开放,也向东方国家开放。

在海外游客纷纷涌来的同时,国内旅游也客流滚滚,并开办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相互促进的局面。

(三)在接待区域上有所扩大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和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

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开放1290个地区,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万人次以上的景点景区达1400多处,海内外旅游者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地。

中国的旅游产品结构适应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相结合发展。

(四)在产业规模上有所扩大从几家旅行社、高档宾馆、餐馆,发展为由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旅游教育、旅游宣传出版等构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与外事、农林、轻工业、商业、建筑、交通、邮电、城建、环保、卫生、园林、文化、文物、教育、出版、科技乃至海关、公安等各行各部门相融合和配合,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29.11万个,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597.72万,间接从业人员2980万。

2001年底,全国有旅行社10 53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 310家,国内旅行社9 222家。

旅游住宿设施27.47万个,其中星级饭店0.74万个,尚未评定星级的0.41万个,社会旅馆8.11万个,个体旅馆18.21万个。

星级饭店客房81.63万间,床位153.31万张。

其中五星级129家,四星级441家,三星级2 287家,二星级3 748家,一星级678家。

全国旅游行业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 791.91亿元。

(五)在旅游经济的所有制构成上发生了改变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集体、私营、个体、股份、中外合资(或合作)和外商独资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六)旅游文化迅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逐渐加重,旅游活动的文化信息量日渐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这一切,对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产生了强劲的推动力。

由旅游教育、科研、咨询、宣传、出版、文娱为主要因素的旅游文化体系迅速发育成长,并成为旅游产业和旅游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1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共311所,中等职业学校841所,在校学生共计24.05万人。

各地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旅游培训中心和培训班。

全国有专门旅游报纸9家,中央和地方许多报纸设有旅游专栏或专版,旅游期刊20多种,旅游出版社4家。

全国己有旅游科研和咨询机构数十家,其中有的与教学单位相结合,有的与企业相结合,有的与旅游管理机构相结合。

旅游文娱场所和队伍各地都在发展。

(七)在管理体制上,从政企合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向政企分开的市场经济型管理转变。

旅游企业从外事接待单位、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

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对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从指令式的微观掌管向导向型宏观调控转变。

“旅行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旅游法规相继出台,旅游业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迈上政府主导和企业运作的道路。

(八)加强了国际联系从过去的隔绝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从坐等海外游客上门转向主动出门宣传促销、组织招徕。

1983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成员国,继而当选为执委会委员、东亚太地区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3月,中国正式加入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国家旅游局先后向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香港地区派出10多个办事处,我国代表团参加了世界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

中国旅游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世界旅游舞台。

20多年来,旅游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行业,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得到飞速发展。

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从1979年的420万(其中外国人36.2万)人次,增长到2001年的8 901.29万(其中过夜旅游者3 316.67万人次,外国人1 122.6万)人次;同期,中国旅游外汇收入从4.49亿美元,增长到177.92亿美元。

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全国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数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为第27位,1990年上升至第12位,1995年上升至第8位,1996和1997年保持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1978年排名第41位,1990年上升为第25位,1995年上升到第10位,1997年居世界第8位。

199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居世界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第7位。

1999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人数超汇过英国,居世界第5位,旅游外汇收入仍排名世界第7位。

2001年旅游外汇收入跃居世界第5位。

2002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9790.8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3 680.26万人次,外国人1 343.95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03.85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迅猛倔起,出境旅游加速启动。

2002年,全国国内旅游达8.7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 878.36亿元;2002年出境旅游1 660.23万人次,其中因公出境654.09万人次,因私出境1 006.14万人次。

2001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13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7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客源产出地。

2002,中国国内和国际旅游总收入5 566亿元,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旅游业的产业形象日趋鲜明。

199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为亚洲旅游大国。

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将达16亿人次,全球旅游外汇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

中国将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二、中国国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安定团结的局面不断得到巩固,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必将对海外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入境旅游的长期增长有了根本的保证。

此外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各项接待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这给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中国国际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发展旅游业时,也是以发展国际旅游为重点的。

因为发展国际旅游一方面可以创汇,增加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很多人想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旅游。

这样,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也可以为发展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贡献。

随着国家对旅游产业定位的转变,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功能越来越综合,贡献越来越巨大。

2003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国家。

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目标,今后20年要从亚洲旅游大国发展到世界旅游强国。

而且,世界旅游组织也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海外旅游者超过1.3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占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6.8%。

同时,中国还将成为第四大国际旅游输出国。

年输出量达1亿人次,将占世界总量的6.2%。

由世界各大旅游企业CEO组织的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2003年11月公布的《旅游及旅游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中指出,2004年中国旅游和旅游业有望成为创造价值为15367亿元人民币的总需求;旅游直接就业1361.8万,占总就业量的1.9%;直接创造GDP2892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3%。

如果加上间接影响,那么旅游和旅游经济将创造就业5405.1万,占就业总量的7.4%;创造12736亿元人民币的GDP,占总GDP的10.2%;创造2859亿元人民币的出口,旅游服务和商品总额或占总出口的7.1%;创造5121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9.4%;带来696亿元的政府支出,占总份额的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