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三、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加西减”)说明:①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计算结果≧24时,日期加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0 时,日期减1天,时间加上24小时3.日界线(1)自然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2)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180°日期则要减一天。
(3)新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4、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起飞时A地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㈢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注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1.昼夜长短的特点: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
②同一日期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 =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③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极点四周为极昼。
⑤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⑥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
⑦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2.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长=昼弧度数÷15° / 夜长=夜弧度数÷15°(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3.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五.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纬度差) 说明:两个纬度分别指:直射点纬度、所求地纬度。
若直射纬度和所求纬度同为北纬或南纬,则计算差值,反之,纬度相加。
出现极夜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0°。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直射点最大(90°),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地区 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 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 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最大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1.褶皱2.断层及地貌3.常见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基本形态: 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 地形上——“背斜成山” 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背斜、向斜组合的 构造地貌 图示(岩层①~⑥由老到新)位移类型 表现举例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顶部适宜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找矿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4.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A 为亚欧板块、B 为非洲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 D 为太平洋板块、E 为美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5.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板块运动 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 因素作用 结果 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碎屑物留在原地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 流水、海水、冰川、风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流水、海水、冰川、风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 流水、海水、冰川、风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沟谷(V 型谷)、瀑布、丹霞地貌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泉:承压含水层被断层所切,地下水在水压作用下,沿断裂上升至地面而形成上升泉。
河谷发育;——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原因:断层地带岩石不稳定,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斗、角峰、U 型谷 海水 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柱、海蚀涯4.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堆积物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流水 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 冲积扇、三角洲 风 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地形阻挡,风速减弱 沙丘、沙垄 海水 海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 沙滩 冰川 冰川融化后夹杂的物质堆积 冰碛湖杂乱无章5.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6.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城市的区位、规模、形态;(2)影响交通的密度、交通方式、走向与形状、工程量与造价;(3)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山地、高原的人口分布比较稀疏,低纬度地区的人口也可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