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开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1906年冬1907年夏1907年1910年人物刘道一蔡绍南徐锡麟秋瑾孙中山黄兴孙中山黄兴赵声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鼓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分,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说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二、武昌起义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表达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表达)(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
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
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鼓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着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第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和蔡绍南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和秋瑾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和黄兴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黄兴和赵声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湖北武昌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影响: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 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答复: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答复: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剧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答复下列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答复: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答复: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答复: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方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第1课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防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三、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那么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那么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