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精选
《学记》读后感精选(一)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作文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应学习《学记》中的思想,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记》读后感精选(二)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句话我中学时就听过,所以现在读来觉得十分亲切。

再往上看,大致意思是: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这应该是谈学校教育的
必要性,但今天学校教育的目的远不止这些。

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第一个“其此之谓乎”应该是谈人学习的必要性。

下面一节主要谈学生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及考查标准,并提出求学之人应该孜孜不倦以求“大成”。

“大学始教”这一节似乎主要讲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责任,但作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把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看作是“为官”,我想现代人恐怕不都是为了做官才学习的吧?“大学之教也”这一节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这一点我倒十分赞同,现在教育界不也提倡“全面发展”吗?“今之教者”这一节说得很在理,如果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这当然教不好学生了。

后面几节主要讲了教育成功的要诀及失败的缘由以及教者、学者当如何做的问题。

其中有三个论点十分精辟,而且到现在也适用。

1、“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这一观点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古人能想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2、“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

我想这里的“优秀”应该不仅仅是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了。

3、“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也。

”这里提到的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问题。

以比喻解答,颇为精妙。

一部《学记》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只挑出其中比较新颖且论述得相当精彩得三点,以此作为我读《学记》的心得,这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学记》读后感精选(三)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

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

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
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

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

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

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
“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

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

”,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

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

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

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

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