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复试题答案2022年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复试已经拉开序幕,清华法学研究生复试试题均为本硕的考题。
目前公布复试试题。
本文整理2022清华大学法学研究生复试试题,供参考。
本题不涉及刑法或民法理论领域知识。
在法律实务方面回答问题的基本要求是:(1)熟悉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2)准确理解法律原理,掌握法律规范的基本概念;(3)正确理解法条与概念;(4)掌握证据规则和证明标准;(5)逻辑推理能力;(6)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法律基本原理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原理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根据试题要求回答出所选法学知识。
1、“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中规定的罪数应当法定,而不是法定刑不得少于法定刑的罪数是什么?
答:有罪数,是指刑法中规定的罪数应当法定,而不是法定刑不得少于法定刑的罪数。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罪刑法定原则与不罪不罚原则三个方面(见表1)。
一般来讲,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罪几有以下特点:(1)罪数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罪数与罪种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一罪一罚;(3)罪数不能任意变更,只有在刑法典规定了可变更刑法典时,才能变更;(4)法定刑不得少于法定刑。
另外,还规定了多个犯罪行为可以法定也可以不法定。
但是,作为刑法规定的罪数,应当明确地规定其中不可变更之行为以及不可变更之罪状(例如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等)。
这种法定原则,既保证了罪数能够实现其刑罚目的,又可以减少罪数的数量,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刑法典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与重复适用问题;(5)罪刑法定原则是适用与控制刑事司法活动必须遵循着的原则,但并不排斥犯罪活动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客观上具备的合理性因素。
从本质上说,“罪刑法定”只是针对某一犯罪行为或者某一犯罪情节而规定其所适用刑罚。
如果发生数起犯罪行为,则均不构成刑事犯罪。
从本质而言,“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司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刑事立法基本思路。
2、“法益侵害”原则指什么?
答:“法益侵害”原则是指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第1款规定并确立的一项原则,其规定的目的是在民法中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该原则要求:(1)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民事主体,应当对自己的民事权益承担责任;(2)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侵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民事权益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谓“侵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民事权益行为”即指“侵害民事权益行为”。
因此在刑法上,将侵犯他人民事权益行为分为三种情形:①国家与集体、组织、第三人遭受物损不法行为;②国家或集体成员受到人身或财产权益不法行为;③他人遭受精神损害不法行为。
我国合同法和侵权法均规定了此三种形式。
根据民法通则,除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人或无民事权利能力人外,任何人均不得实施危害他人合法权益行为。
在适用该条规定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法律规定与实际生活相抵触;②法律规定具有社会法益性质与民事权利性质间存在冲突;③在民事活动中,不能以不法侵害为前提来保护民事权益;④民事活动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⑤以不法侵害为基础来进行民事行为属于违反法定义务;⑥侵害合法权益行为只能以侵害合法权益行为归责。
3、“无因管理”原则指民事主体对其所享有的权利采取了什么行为?
答:“无因管理”是指在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下,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是法律行为,不是因本人原因造成的,而应由本人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上“无因管理”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不能要求本人必须尽到。
因此,根据“无因管理”原则中“不履行法定义务”“管理他人事务”两种行为都属于“无因管理”。
“不履行法定义务”是指“无因管理”不能以被他人无偿实施为前提,而应由本人实施为或不能由本人实施。
“无因管理”原则不存在法定或约定义务,不存在任何法定或约定义务之外的义务,因
此,“无因管理”原则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无因管理”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在本人自愿为或不为本人而为时,无需支付报酬,但本人仍需按照自己意愿管理他人事务,由此产生法律效果。
4、“善意取得”原则指当权利人不履行返还义务时,善意权利人行使权利不会对其造成损害?
答:善意取得是指以合法手段取得所有权,取得权人的占有为善意,对该物应享有所有权,而不享有处分权和支配权,此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权人的所有行为和处分行为。
但实践中,根据该原则可以将所有权人无权处分的财产或者将物权转让给第三人后不取得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此时第三人就是善意,取得物就是善意,且所有权人所拥有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也属善意,此时所有权人不需要对所有权人负有返还义务,第三人便取得了该物上的所有权。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其物权效力并予以返还。
当然,在司法实践中不存在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相冲突的情况,其本质上是由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决定。
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与所有权人取得物权取得物上所有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善意取得下,受让人取得物权,人应将该物交付给第三人;而所有权人取得物权后须返还给受让人。
因此,所有权人不能对所有权人所拥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而必须返还给受让人。
如果受让人不返还又有其他严重情形影响所有权人行使权利时,则该行为无效。
5、“合法占有”原则指民事主体依法占有到合法物品,但在不使用非法手段后,却有权对该物品享有合法权利?
答:“合法占有”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或物享有完全的、无条件的占有,且即使其已进行了使用,其仍能对该财产享有权利。
这一前提条件包括:(1)客观事实的存在。
(2)民事主体对于其物享有绝对的占有、使用权利和完全拥有所有权。
(3)该主观事实存在的前提必须是: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事实上存在的合法权益。
(4)主观事实之外的原因,例如违法行为、威胁行为等。
(5)合法占有不具有人身权利意义或法律意义。
6、“不当得利”原则指权利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利用该利益牟利而违反法律规定向行为人转移财产并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答: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在法律上是一种债权,应当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来处理和分配。
在这里,没有合法根据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且有法律规定就不能获得不当利益;有合法根据但有法律规定就应当取得不当利益;无合法根据则应当取得不当利益。
不当得利者必须支付一定利息、罚金或赔偿金,因非法取得利益属于不当得利。
如不当得利人将自己财产用于非法活动,则不构成不当得利人所应负的责任;如果不当得利人所赚的金钱来源于自己取得利益所产生的利润或支出,则不属于不当得利关系中不当得利人所应负的责任。
不当得利的处罚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我国《民法总则》、有关非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规定。
如果将不当得利行为人所造成损害或者损失之间成立了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应认定法律上因果关系成立,不当得利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