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参考资料
1.文学创作的主体基础:(1)作家创造能力①审美感受能力②思想开掘能力③艺术技巧能力(2)作家的创作意识
2.艺术发现: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审美理想,从观察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文学创作对象:是指作家在创作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4.表现对象:主体直接在作品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书写出来的那部分内容,也包括借助外物引发出来的思想感情。
5.描写对象: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子,加以描摹、刻画的那部分内容。
6.艺术构思:作家根据自己获得的材料储备和艺术发现,创造出完整的形象系统的思维过程。
7.文学创作的双向构建:
双向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
(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体现在将主体的审美冲动和客体的审美因素相结合,形成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构建,才能最终形成既具有可感的形体,又能超于事物的纯粹的表象,具有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
(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体现在集体的形象性和个性化的追求形成了形象构建的时代差异性。
8.艺术构思的过程:(1)形象的发轫(2)形象的孕育(3)形象的生成
9.艺术技巧
广义:泛指作家在运用艺术规律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一切才能。
狭义:指作家熟练地使用各种表现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
10.文学创作的原则:再现性文学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和艺术概括的原则;表现性文学遵循表现艺术理念和艺术夸张原则。
12.作品风格
13.文学流派:文学史上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创作原则相同或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集中在一起,这中集合,称为“流派”。
14.流派风格
含义:同一流派中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就是流派风格。
表现在:
(1)语言风格的相近或一致
(2)题材上的近似与一致
(3)体裁样式的近似
(4)形象塑造方式和描绘手段相似
(5)创作原则相同与相近
15.地域风格: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域中,因环境条件、民俗风情的不同,形成文学风格的独特性。
16.文学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独创与模仿的辩证关系,通过模仿获得独创
(2)稳定性,风格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难以改变
(3)多样性,即使是同一个作家也不会拘泥于单一的风格
17.文学风格的功能
(1)是创作过程的一个因素,表现在主导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完整地把握世界。
(2)是艺术发展过程的一个因素,它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指示方向。
(3)是作品社会存在的一个因素,它规定着艺术家必须创造艺术整体,使作品能够作为一个独特而完备的社会现象而存在。
(4)是艺术发挥其影响的因素,成熟的风格决定着文学作品对欣赏者的审美影响的性质。
18.中西方抒情、叙事风格的形态
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
(1)中国抒情风格的基本形态:
①简约和繁丰②刚健和柔婉③平淡和绚丽④严谨和疏放
(2)西方抒情风格的基本形态
①古典型,讲求理性之美与和谐之美②浪漫型,强调理想和情感③象征型
叙事风格的形态
(1)中国叙事风格的基本形态:
①讲史,如《三国》②世情,《红楼梦》③讽刺,《儒林外史》
(2)西方叙事风格的基本形态:
①史诗型,《荷马史诗》②写实型,现实主义小说③寓言型,《伊索寓言》现代主义创作
19.理解“风格即人,诗品出于人品”
20.民族风格的形成:在民族生活中,民族精神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字风格。
21.文学接受的定义、层次(类型)
定义:一种以读者为主体,以感知、想象、理解为中介,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感受文学的审美意味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为旨的阅读、欣赏、再创作的过程。
层次:
①欣赏性接受,接受主体是普通的读者,着眼于对作品的阅读欣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②批评性接受,接受主体是学者、评论家,侧重于对作品的鉴赏研究和理性评判。
③借鉴性接受,接受主体主要是文人作家,着眼于对作品的借鉴、学习。
22.文学欣赏的定义: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对艺术形式的玩赏,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审美活动。
23.文学欣赏的特点:①直觉性②情感性③愉悦性
24.文学欣赏的过程:
25.文学欣赏的主客体条件:
欣赏主体的条件: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③具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欣赏客体的条件:①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和丰富多样②作品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③作品艺术表现要含蓄耐看,给读者以想象再创造的余地。
26.接受预示:是指读者在进入欣赏之前,从作品的文体、题目、题解提要,以及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等方面获得的有关作者、作品的预示信息。
27.期待视野:读者在进入欣赏过程之前对已有的对于所读作品的预先估计和期待,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
28.召唤结构:指留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点,召唤读者加以具体化,参与审美再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结构。
29.意识先结构:指读者在进入欣赏过程之前已经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结构,它是读者独特的生活历程、文化修养、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
30.欣赏再创造:
①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对作品形象进行充实、丰富、扩展、改造,从而使虚虚实实的有限形象丰富完整的呈现在个人心中,带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②读者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常常有独特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认识。
③高明的读者可能纠正作者对作品生活内容的某些错误判断和错误观点。
31.共鸣:在欣赏过程中,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是相似,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就是共鸣。
32.文学功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文学的多样性表现在
①心灵情感的交流
②人格境界的提升
③审美能力的培养
④认识视野的拓展
(2)文学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种属性的统一体
②文学接受主体是多种需求并存的主体
③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3)整体性和多样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33.文学批评的定义:批评家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各种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判断的科学活动。
34.文学批评的基础:
①具有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
②深厚而完备的理论素养
③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
④丰富而广阔的经验学识
35.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
36.文学批评的范式:一个批评共同体以特定的哲学观念为指导,从文学活动的特定领域切入,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所形成的文学研究模式。
37.文学批评的方法:人们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所运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38.文学批评标准内涵: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依据,它是一定时代的人们用以衡量文学作品思想上、艺术上价值高低的尺度。
39.文学批评普遍性与具体性
(1)标准的普遍性
①民族性,表现在西方注重造型之美中国注重抒情之美
②人类性,艺术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2)标准的具体性
①对象的具体,体现在文体、风格、创作上
②主体的具体,体现在批评的个性上
40.美学原则:要求批评家把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创造物,按照文学本身的美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41.历史原则: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42.阐释循环:指在尘世过程中,整体只有通过部分来理解,部分又只能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理解和认识。
43.艺术本体批评:强调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性,重在对作品本身的审美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44.艺术起源的诸种学说:模仿本能说、游戏发生说、巫术仪式发生说、劳动起源说、情感表现说
45.劳动是艺术起源的第一动力:
①劳动创造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主体需要
③劳动提供了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
46.原始文学的特点:混合型、集体性、实用性
47.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①宗教经典如《圣经》、《古兰经》等位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题材和主题。
②宗教理想和宗教精神使文学创作获得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和美学风貌。
③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还表现为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促进了文学体裁和文学表现方式的发展。
48.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
①杰出作家以其饱含着独一无二的创造发现的艺术精品将本民族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②杰出作家在提供艺术精品的同时,往往能使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臻于完善,从而使同类创作从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③杰出作家的创造成就往往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