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中心医院
灌肠技术
【目的】
大量不保留灌肠
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
3.减轻中毒,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降低体温,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小量不保留灌肠
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2.排除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保留灌肠
1.镇静、催眠作用。
2.治疗肠道疾病。
【注意事项】
大量不保留灌肠
1.急腹症、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禁忌灌肠。
2.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液面距离肛门不得超过30㎝。
3.肝性脑病病人灌肠,禁用肥皂水,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衰和水钠潴留病人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
4.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
5.灌肠时病人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6.灌肠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师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小量不保留灌肠
1.灌肠时插管深度为7~10cm,压力宜低,灌肠液注入的速度不宜过快。
2.每次抽吸灌肠液时应反折肛管尾端,放止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
保留灌肠
1.保留灌肠时,选择稍细的肛管,插入深度15~20cm,液量不宜过多,压力宜低,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的时间,利于肠粘膜吸收。
2.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及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宜做保留灌肠。
3.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利于药液吸收,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确定病人的卧位和插入深度。
4.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选择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选择右侧卧位,灌肠时臀部抬高约10㎝。
【评估】
1.患者年龄、病情、排便情况、意识状态及营养状况。
2.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
3.病人肛门及肛周皮肤有无异常。
【操作步骤】
以“大量不保留灌肠”为例
(2018年10月修订)【操作流程】
确认医嘱
正确
【并发症】
一、肠道黏膜损伤
(一)原因
1.插管引起肠道摩擦,肛管润滑不够,常出现插管困难,若强行插入,易造成肠道黏膜的损伤。
2.使用的肛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较硬,反复插管引起肠道黏膜水肿、出血。
3.患者不配合,精神紧张可致提肛肌收缩和外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
4.患者因不能忍受肛管在肠道的刺激,自行拨除,动作粗暴而致损伤。
(二)临床表现
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伴局部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丝;甚至排便困难。
(三)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向病人详细解释其目的、意义,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
2.插管前常规用液体石蜡润滑肛管前端,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顺应肠道解剖结构,手法轻柔,进入要缓慢,切忌强行插入,不来回抽插及反复插管。
3.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4.肛管插入深度适宜,成人约7~10cm,小儿约4~7cm。
5.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血者遵医嘱予以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
二、肠道出血
(一)原因
1.患者有痔疮、肛门或直肠畸形、凝血机制障碍等异常,插管时增加了肛门的机械性损伤。
2.当患者精神紧张,不子以理解配合时,出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插管时损伤了肠道黏膜。
3.肛管未予润滑,插管动作粗暴。
(二)临床表现
肛门滴血或排便带有血丝、血凝块。
(三)预防及处理
1.全面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有无禁忌证。
2.做好宣教工作,加强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
3.操作时,保护病人自尊,屏风遮挡保护个人隐私。
4.插管前必须用液体石蜡润滑肛管,插管动作轻柔。
5.发生肠道出血应根据病情应用相应的止血药物或局部治疗。
三、肠穿孔、肠破裂
(一)原因
1.操作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穿破肠壁。
2.肛管质地粗硬或反复多次插管。
3.灌入液量过多,肠道内压力过大。
(二)临床表现
灌肠过程中病人突然觉得腹胀、腹痛,查体腹部有压痛或反跳痛,腹部B超可发现腹腔积液。
(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质地软,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
2.插管动作轻缓,避免重复插管。
3.若遇阻力时,可少稍移动肛管或嘱病人变动体位。
4.液体灌入速度适中,灌肠袋液面距病人肛门高度约40~60cm。
5.若病人发生肠穿孔、肠破裂,立即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评分标准
注:*为关键性指标,达不到本指标者定为不及格
(2018年10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