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无琴更有情高山流水是知音——《伯牙绝弦》文本解读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刘敏威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有两个经典的课例让人称道,一是特级教师闫学版的《伯牙绝弦》,一是浙江嘉兴钱峰版的《伯牙绝弦》。
从教学实录中细揣,不难悟出他们各自独到的文本解读,闫学老师是抓住“绝弦”来组织教学的,钱峰老师则是抓住“高山流水”来组织教学的,各有其侧重,各有其理解,也各有其精彩。
“解读决定设计”,解读决定教学,解读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样式就不同,当然,解读的深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也是不同的,对于《伯牙绝弦》中的“绝弦”、“高山流水”,笔者也有自己的理解,现试就着这两课例说说我对《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闫学版《伯牙绝弦》实录有关片断:……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
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
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
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
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从这一实录中我们较清晰地能看出闫老师对“绝弦”的解读,对“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理解。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钟子期之死,让俞伯牙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断了琴弦,也断了心弦,更断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顿“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此去经年,只留下漫漫无边际的寂寞、孤独与心灰意冷,精神心灵枯槁,万念俱灰,如“行尸走肉”般独活人间,“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此,闫老师从“绝弦”中解读出的是一份痛心的“绝望”,虽在后来的环节中还有“回味绝弦”、“深悟绝弦”的解读,但也是围绕着俞伯牙的这一份“绝望”,让学生来劝导他,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而已,“绝弦”并未脱离“绝望”的窠臼,正如闫老师所说:“……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但,伯牙“绝弦”,真的只是伯牙的“绝望”吗?笔者从“绝弦”中感悟到的,却是痛心“绝望”后的一份执着的“守望”。
初闻子期噩耗,伯牙是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拥有知己的相知相惜与失去知己的形单影只是多么大的落差,失去才更知珍贵,曾经拥有才更感痛苦,这落差使他一时难以接受,使他绝望。
坟前一曲酬知音,破琴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遂成绝响,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一“绝弦”,也遂使俞伯牙痛心的“绝望”转变成执着的“守望”。
知音已死,“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留琴何用,此琴只为子期留,此情独为子期守,断弦以鸣念知音,从此默默在心灵为其坚守一方净土,这份执着“守望”的情祭,才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啊。
是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相知之人一二,谁人不为朋友悲而悲,谁人又不为朋友痛而痛?但,能相互独守这段情份的真知已你可曾有过?此人可遇不可求,欲觅才是难上难,相知之人世常有,相知相守难可贵。
我们一生所在寻寻觅觅的,与其说是这份一时的相知,不如说是这份执着的“守望”。
有执着守望的人,是不会面如枯槁、心如死灰的“绝望”的,这正如《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一样,它的美不在于罗丝在杰克死后壮烈去殉情,而在于罗丝恪守着杰克的一句“好好活着”,结婚育儿,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以此来守望他们的真爱,让世人为之感动也感慨。
爱情、友情与亲情,情之至深都是一样的,在俞伯牙“绝弦”的守望中,他看似孤独却不孤独,看似寂寞也不寂寞,他不会“绝望”,他不会“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有了这份守望,他的心灵是丰盈的,他的内心是搏动的,在皎皎的月夜,在清清的黎明,他也许就在心底拨动起了琴弦,与子期思接阴阳,与子期情通两界……现实的“绝弦”,终使无琴胜有声,且叫这段高山流水的琴声情音传播地更远更久了。
钱峰版《伯牙绝弦》实录有关片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出示伯牙与子期故事的文字资料,配乐,生看)师:此时,伯牙心情如何?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师:激动不已。
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已,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
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之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是啊,钟子期听懂的岂止是琴声,还是——生:还是伯牙的心声、情怀。
生:伯牙的情操。
师:是俞伯牙如高山如流水的情怀、情操啊。
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师: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他多想鼓一段琴给子期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融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师:你听到了什么?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听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生:我听到弦断了。
师:仅仅是弦断了吗?生:伯牙心也碎了,绝望了。
师:读出来。
(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读。
(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一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道是“无琴”却“有情”,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齐诵《伯牙绝弦》。
钱峰老师将“高山流水”最终解读成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如此简单,于是也就有了如此简单的教学,大道之简,真好!这里对“绝弦”的教学,特别让人赞赏,简约豪放又不失简单有味。
当然,此教学钱老师是围绕“高山流水”来组织展开的,至最后,高山流水依旧,俞伯牙也还依旧,重过着以前寂寞无人相知相惜的孤独日子,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任后人流传,任后人凭吊。
在此,钱老师从“高山流水”解读出的是一份简单的“依旧”。
是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不是一份简单的“依旧”,该是一份质变的“依旧”。
高山流水间又无了琴音,伯牙的生活重回过去,但他的心中已有了质的变化,有了一份情,多了一段缘,守着这一世情缘,当他面对高山流水时,山还是山,但分明已朗润了,水还是水,但分明已充溢了,朗润充溢于山水间的,就是这一场高山流水知音情,绚烂至极后的平淡,岂能等同于一如既往的平淡。
虽有名师这样来赞钱峰老师此环节的解读:“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
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
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
”但,从钱峰老师的教学实录“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一板块中可看出,教师并未让学生对“高山流水”的理解有质的变化。
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的确山非山,水非水,高山流水是知音,可钱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感悟至“伯牙如高山如流水的心声、情操”而止,如此对“高山流水”解读是不够的。
高山流水,已成知音文化的源头、代称,这也是此篇古文的风骨、意味、精气神,不解读至这一点,又怎能实现质变的“教学旨归”,没有这样的质变,“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也就成了简单的“依旧”。
所以,笔者的解读是,“伯牙绝弦”,弦绝情不绝,弦绝情益长,此琴只为子期鼓,此情独为子期留,此生此世,寂寥又幸福地甘为子期守望着这一方心灵的净土,最是无琴更有情;“高山流水”,高山依旧在,流水还洋洋,只是,悲欢离合已数度,尽染人间几多情,高山情,流水意,高山流水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