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三、作业要求
3.1设备和工具
3.1.1设备:弯排机、 50kVA 试验变压器、平衡电桥、搪锡炉、台钻等。
3.1.2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塞尺、 涂层测厚仪等。
3.2装配规范
3.2.1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7.7活动线束多于 10 根时,允许分束捆扎,但线束在最大、小极限范围内活动时,不允许出现线束松动、拉伸和损坏绝缘等现象。
3.7.8二次线束用螺丝压板固定,固定点的间距水平不得大于 200mm,垂直不得大于 300mm,压板和线束之间必须有保护层,可以采用塑料套管或者缠绕管密接缠绕, 以保护导线不受损坏。
线束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如电阻母排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
3.6一次母排
3.6.1按认证产品规定要求的电器元件的电流等级选用母排,回路中有多个一次元件时按电流值大的选用一次母排。
3.6.2按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GB2681)见表 2
序号
电 路
颜 色
备注
1
交流三相电路
A 相
黄线
B 相
绿线
3.7.17号码套管字迹应按国家机械制图规定标准字体用打字机打印,字迹内容同二次接线图一致。
3.7.18号码套管当导线连接后距接线端子距离为 1.0~2.0mm,当无外力处于垂直位置时应不存在滑动现象。
3.7.19注意事项
线束应尽可能远离发热元件敷设(如:电阻、母排、指示灯、变压器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
3.5.3软母线可以在硬母线平弯机上进行弯曲,其弯曲半径不得软母线绝缘直径的三倍,但导线线芯和绝缘都不能损坏.
3.5.4根据铜芯绝缘导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独股线直接连接,不用接线鼻,4mm2以下的BVR线也可以采用线头搪锡的方法而不采用接线鼻。
3.5.5根据接线鼻的尺寸,用电工刀削去导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1.5mm~2mm。 导线削除绝缘层后,在导线芯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划痕,以免弯曲时导线断裂,削去绝缘层后,应将线芯表面的污物和氧化层除去,以保证接触良好。
3.5.6将导线线芯插入接线鼻的圆管中,用压模或冷压钳压接,压接牢固,但线芯与接线鼻接触处,不得有明显的变形,然后进行搪锡。整个导线电阻不大于同样规格长度导线电阻值的 110~120%
****科技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GJ-SC-WI-003
版本/状业指导书
页 次
共6页 - 第3页
3.5.7多根绝缘导线并列在接线鼻铜管中压接时,伸入铜管的裸露部分应尽可能短,绝缘处不整齐度小于 1 ㎜。导线芯伸出铜管部分长度在 1~2mm 之间,且不应有明显的不整齐现象。
3.5.8软母线在电器元件的接线端连接时,不应使接点受到任何附加应力。
3.5.9一次软母线一般采用绑扎线进行帮扎固定,特殊情况也可采用缠绕管绕扎,控制屏(柜)则一律采用行线槽固定线束。
表格 2
3.6.3母排的排列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要求:
相 别
垂 直 排 列
水 平 排 列
引 上 线
A



B



C



中性线
最下
最前
最右
正极



负极



说明:方向定位以屏的正视方位准。
表格 3
3.6.4母排规格按载流量选择,应符合认证产品检测报告中规定的要求。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电器元件引出端头的宽度,以保证连接部分的温升不超过极限。
C 相
红色
零线或中性线
淡蓝色
安全用接地线
黄绿双色
2
交流单相电路
相线
红色
零线
淡蓝色
3
直流电路
正极
棕色
负极
蓝色
接地中间线
淡蓝色
说明:母排表面涂刷黑色漆或用相应颜色的套管或贴上规定的相序色标。
****科技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GJ-SC-WI-002
版本/状态
A1.0 / 受控
文件名称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页 次
共6页 - 第4页
3.5.10绑扎线的每扎距离保持在 150mm 左右,拐弯处可适当加密,但不能再弯曲部分绑扎。绑扎线的圈数,以扎线与导线成正方形为基准,且最少不低于三股,绑扎线扎成后,接头应留在不可见部位。
3.5.11注意事项:
导线在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大小适宜的保护套,如橡皮圈、保证导线外层不磨损。
3.7.3放线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长短来落料,一段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一弹性弯头,另一段放有 100~150毫米的余量。活动线束应考虑最大极限位置需用长度,放线时尽量利用短、零线头,以免浪费。
3.7.4二次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强力拉伸导线及其绝缘被破坏的情况。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 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
3.7.12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不得有松动现象。
****科技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GJ-SC-WI-002
版本/状态
A1.0 / 受控
文件名称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页 次
共6页 - 第6页
3.7.13当接线端子为螺丝连接时,多股导线必须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独股线弯曲成羊眼圈按顺时针方向弯曲,内径比端子接线螺丝外径大 0.5~1.0mm,羊眼圈导线不能重叠,连接后导线至绝缘层之间距离为 1.0~2.0mm。
3.7.5布线时每根导线要拉勒挺直,行线做到平直整齐,式样美观。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合适的保护物,如橡皮护圈。
3.7.6导线束用阻燃缠绕管绕扎,为了达到导电时的散热要求,缠绕管每绕一周应有 3~10mm 空隙,同时亦可分段缠绕,分段缠绕的间距为 150~180mm,缠绕长度为 100mm,分段缠绕的线束,分段亦应整齐,不允许参差不齐,导线应在行线槽内行走。
3.6.8母排安装连接前应刷去接触面的氧化层,并立即涂上导电膏进行安装连接,母排连接时螺栓贯穿方向应是由下向上,由后向前,由左向右,特殊情况下螺母处于维护侧。
3.6.9母排连接处的任何侧面用厚度 0.05mm,宽度 10mm 的塞尺检查其塞入深度,对于母排宽 60mm 以上者,不得超过 6mm;对于母排宽 60mm 以下者,不得超过 4mm。
3.7.14二次导线用螺丝、螺母、平垫、弹垫压接紧固,插入部件后,弹垫应压平,螺母紧固后螺栓外露长度为 2~5 牙。
3.7.15二次线与母线相接时,应在母线相接处钻 Φ5mm 的孔,用 M4 螺栓、螺母、平垫、弹垫紧固。
3.7.16号码套管连接后应同元器件安装平面平行,标号字迹的方向符合国家国家制图标准线性尺寸的数字注法。
3.2.2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2.3门应能在大于 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 2mm。
3.2.4门与门及门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检验:门与门之间的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mm 为 1mm,大于 1000mm 为 1.5mm,门与门框之间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 ㎜为 2mm,大于 1000mm 为 2.5mm。
****科技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
GJ-SC-WI-003
版本/状态
A1.0 / 受控
文件名称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页 次
共6页 - 第1页
一、目的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低压配电产品的装配的内容与要求,适用于本组织生产的各类低压配电产品如:配电箱的组装工艺过程。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装配车间配电箱安装的作业工作范畴。
线束接入发热元件时,在电阻 15W 以上(含 15W),应剥去 40~50mm绝缘层,并套上瓷珠。
在同一合同号中,二次接线相同,元件布置相同,共用一、二次接线图时,其导线走向和颜色应一致。
3.6.10一次母排应横平竖直,同一方向的打弯应一致,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3.6.11母排应包裹不同颜色的绝缘套管或涂黑漆并按规定贴色标以分辨不同相位。母排四面涂漆应均匀,连接处两侧相距 10mm 不涂漆,起点和终点应保持整齐一致,三相之间不允许超过±5mm,并无脱漆现象。
3.6.12一次电器设备与母线及其他带电导体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 4 的规定。
3.6.5连接孔尺寸应与电器元端头相同,连接部位接触面积应不小于两个母排宽度的乘积。
3.6.6制作母排的材料表面应平整洁净,不得有划痕、气孔、裂纹和起皮等缺陷,对于有变形的母排应先行校正。
3.6.7根据所需长度下料打弯钻孔并去毛刺及油污等杂物后,母排接触面经压花模校平(压出麻点)进行搪锡处理,搪锡宽度应比搭接部位多 15mm 以上。
3.7.9活动线束的活动部位两端固定时应考虑减少活动部位的长度和减少活动时线束的弯曲程度。
3.7.10每一个接点接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以上导线时,应采用过渡端子,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3.7.11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 1.0~2.0mm,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 1.0~2.0mm。
额定绝缘
Ui(V)
电气间隙(mm)
爬电距离(mm)
In≤63A
In>63A
In≤63A
In<63A
In>63A
Ui≤60
3
5
3
5
60<Ui≤300
5
6
6
8
300<Ui≤660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