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类别:一般课题一、课题提出的原因: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如何更好的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如何通过文本,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的精彩,体味阅读的快乐,也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多由老师对文本进行剖析,以习题代阅读,课堂上教师仍在牵引回避问题,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参对课文的确定解释,概念化解读课文。
学生懒于思索,养成惰性,思维已在学习中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迷失。
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充斥着假性的活动学习,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但学生却无所适从,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新认识。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被引入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育的本来目的越来越明确。
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整体的人。
教育承担的任务是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而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与教育教学这一本质目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是阅读现代理念的建立。
但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怎样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对话,怎样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操作层面的重视。
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仍比较空泛。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
《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亲历阅读实践,才能使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课题的研究,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孩子体味阅读的快乐、感受思考的魅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阅读的本质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
通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浸润,使自身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品质得以重塑。
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也就得到了审美体验。
三、研究的内容(一)、课题的界定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
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初中语文阅读可操作性步骤及模式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
3、初中语文阅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研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四、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发展有创造性的独特思维,希望尝试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完成以下目标:1、通过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3、通过阅读思维能力研究,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学习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引起个体认知结构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更替过程。
建构主义尽管分支很多,但核心是“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
郑毓信认为:建构主义就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反对,即认为认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
因为,归根结底地说,正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
这就从认识论的角度,使我们理解了阅读的实质。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主要有以下这些观点:①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
②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
③强调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累积性。
④强调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中学习,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具有情境性。
以上这些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为阅读思维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因为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的过程,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2、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接受美学与以往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文本中心论相对。
明确提出了读者中心论。
强调读者不可低估的能动作用,强调读者不可或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造。
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写出来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启示性结构体系,而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还不能称之为作品。
只有当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填补文本的“ 空白”处,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文本才变成了作品。
也就是说,在接受美学中,作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文本,而不是作品,作品只存在于人的主观观念之中,并且这个主观观念又不只是文本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还是接受者对文本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这一观点无疑有着极大的唯心主义成分,迷失为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但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没有读者的创造就没有作品的存在,这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警示是非常深刻的,并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3、阅读教学新理念: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互动性阅读、扩展性阅读、感受性阅读、整体阅读。
六、研究的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七、研究的方法1、实验研究法:开设阅读课,制定阅读教学策略,然后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2、经验总结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最后总结自己的经验。
3、文献资料法。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1、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务求信息客观,确定研究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研究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入手,在七一班中普遍观察,采取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掌握不同分数段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差异,最后对七一班学生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
注意理论学习,务求分析科学,注意随时吸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
搜集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如建构美学有关理论、接受美学有关理论、阅读教学理论,明确基本理论支撑及相关研究问题已取得的成果,了解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研究问题,明确本课题重点为探索操作方法,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根据准备阶段搜集的资料,拟定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设定了具体实施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教学环节,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作出阶段总结,每个阶段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并及时进行调整,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务求充分科学的论证,每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都进行归纳总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析教学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2、实施阶段:(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1)了解阅读教学历史,激发阅读兴趣。
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首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介绍阅读方法,推荐阅读课文名篇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
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的特点、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介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常识,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上去的教学内容,而是自始至终融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
我们在具体教授一篇课文时,总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分析,或综合,或比较,或归纳,或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系统化,通过问题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人物描写与主题把握,侧重训练学生的评价式和感悟式阅读,要求学生主要在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方面做思考。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侧重记叙的要素和叙事的完整性训练,序列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边读边想的习惯,初步了解阅读的角度和方法。
(3)针对不同文体,探索阅读教学模式2012年9月开始,阅读教学研究内容以文体分类,所以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不同体裁课文语段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说明文侧重在针对语言的准确性和结构条理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式、质疑式思维训练。
议论文针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及论据进行质疑式思维训练,对语言和论证方法进行评价式思维训练,对所阐述的道理进行联想式思维训练。
记叙文针对语言、内容情感、结构、表达进行感悟式和联想式思维训练,古文针对字词常识、译文进行质疑式思维训练,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式思维训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的联想呢?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1、形象性思维法。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法,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
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想象力是人类持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据其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片、音乐等材料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