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制史知识要点中国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治文明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1. 祀:祭祀戎:战争2.“行天之罚”:法制思想以表达神权法意志为宗旨3.“禹刑”、“汤刑”:是夏商两代法律内容的统称。
它们不是禹、汤个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夏商两代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逐步形成的。
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
4.“昏、墨、贼”是罪名,“杀”是刑罚5.“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对于因过失而造成的犯罪或者危害行为减免刑事责任,而对故意犯罪或者惯犯则从重处罚。
6.刑罚:墨、劓、刖、宫、大辟7.周公制礼:调整人民之间的关系与法律关系,维护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
周礼的功能和作用还在于预防犯罪8.吕侯作刑:西周中叶,吕侯修改制定刑罚,为了维护周王室统治,恢复社会秩序。
9.圜土之制:(有期徒刑)属于劳役刑性质,是限制或者剥夺罪犯自由并强制其从事劳役,接受改造的一种刑罚,相当于后世的徒刑。
10.嘉石之制:类似于拘役刑,是限制或者剥夺罪犯自由并强迫其从事短期劳役的一种轻刑,主要适用于罪行未达到劳役刑标准的轻罪犯人。
11.三赦之法:对年幼无知的未成年人、年迈体衰的耄耋老人和有精神障碍的痴呆者等三种人的违法犯罪,除故意杀人外,可以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12.疑罪从轻惟赦制度同罪异罚制度13.傅别质剂书契14.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原则15.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6.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17.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有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18.狱:刑事诉讼案件钧金:三十斤铜19.讼:涉及财产纠纷之类的民事诉讼案件束矢:一百支箭20.五听:辞、色、气、耳、目(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是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运用司法心理分析审理案件的一种尝试,与夏商所盛行的“天罚”、“神判”相比是一个进步,但完全依赖主观审理案件,容易导致专擅武断的经验主义,难免会酝酿成冤假错案。
21.法经:(盗、贼、囚、捕、杂、具、法)是中国古代成文法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22.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以法家理论作为立法指导思想重视以法律手段全面调整社会关系封建制度初期,刑法文明的发展滞后矫枉过正,否定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确立保护重点,中央集权、皇权的原则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明确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和立法原则的朝代23.秦朝法律形式磔律;令、制、诏;式;廷行事;课、程;法律解释24.具有鲜明秦朝法律特色的刑事法律罪名:降敌罪、不敬国君罪、挟书罪、以古非今罪、言论罪25.刑法原则刑事责任年龄(秦以身高为标准,汉以年龄为标准)区分故意与过失、加重原则、减轻原则、连坐原则26.刑种(7):死刑:腰斩、弃市、具五刑、磔肉刑:黥、劓、斩左趾徒刑:城旦、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候侮辱刑:髡、耐财产刑、赎刑、其他刑27.汉朝法律制度特点:西汉统治者从杂用各家学说到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从西汉初年编纂律典,到诏令、科、比、律学章句的广泛适用,形成了以律为主体,多种法律形式并用的法律体系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满足了农业社会的稳定需要,同时也遏制了商品经济和法制发展的生机。
28.汉朝立法思想: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的盛行汉武帝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春秋》之义大一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律学(章句之学):汉儒对先贤学说进行逐章逐句地考证和解释29.立法概述:萧何《九章律》盗、贼、囚、捕、杂、具、户、兴、厩孙叔通为《九章律》补充了官秩、仪品之制汉文帝废肉刑,是中国古代法律跨越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界碑30.亲亲得相首匿: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求其刑事责任。
31.女徒顾山:即允许被判处劳役刑的女犯回家,以每月300钱的赎金缴纳给官府,由官府雇人上山砍伐木材或从事其它劳作,以赎该女犯应服的劳役刑。
32.春秋决狱:概念:西汉中期,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典作为裁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方法:本其事而原其志,从客观事实出发,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在综合权衡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基础上,定人罪名,裁量刑罚。
意义:(积极方面)一、推动法律的儒家化,使儒家思想与法家相结合,从而奠定中华法系儒法结合的基本样式。
二、修正了法家偏重于客观归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确立了“本其事而原其志”的新原则。
三、试图矫正秦朝以来酷吏以构陷人罪为能事的司法作风。
(消极方面)一、造成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高度混合,而失去先秦以来法家注重客观的科学性。
二、春秋决狱也导致司法官主观臆断的流弊,片面强调行为人主观方面,不符合客观事实。
三,缺乏统一标准,为一些司法官营私舞弊打开方便之门。
33.法律总则:战国法经《具律》6/6西汉九章律《具律》9/6曹魏新律《刑名》1 (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西晋泰始律《刑名+法例》1+2北齐北齐律《名例律》1 (确定了12篇法典体例,开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章)34.准五服以制罪:九族之内的亲属之间互相伤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西晋《泰始律》)35.存留养亲: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罚,以体现儒家所倡导的“亲亲”原则和孝道精神。
(北魏律)36.律博士:负责教授法律和培养司法官员的职位,廷尉的一种。
(曹魏时期建立)37.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制定完成的刑法典,它对唐前期唐律制定工作的总结,是这一时期标志性的成就。
38.唐六典:唐宣宗年间编撰的一部唐朝中央与地方官制的法规大全。
意义:开启了中国古代行政立法法典化的先河,是一部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39.致仕:职官退休,70岁40.加役流:不是流刑而是死刑的减刑41.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42.十恶重惩原则:凡预谋者,即构成犯罪罪犯本人一律处死株连亲属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不可得到赦免,死刑立即执行43.保辜:即在伤害行为发生后,确定一定的期限,限满之日根据被害人的死伤情况,决定加害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伤害越长,辜限越长)目的:为了区别伤害罪和伤害致死的杀人罪行为:在规定期限内,伤害人可采取积极措施,挽救被害人生命,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在辜限内被害人死亡的,按杀人罪论处,限外死亡的,以伤害罪论处。
意义:一方面力争正确地认定加害人的法律责任,使之罪刑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对被害人采取积极的医疗措施,使之早日康复以减轻自身的罪责,这对减轻犯罪后果、缓和社会矛盾起到良好的作用。
44.三司推事:中央或地方遇到重大疑难案件,由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组成临时法庭,共同审理45.换推:司法回避制度46.宋朝法律制度:围绕着中央集权的既定国策,进行法律创新:《宋刑统》(中国第一部由朝廷刊印、发行全国的封建法典)宋处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矛盾激化,重惩盗贼犯罪是法律的主要义务两宋社会经济德繁荣发展,使得民事法律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民事法律推向中国法制史的高峰沿袭唐朝司法制度的同时,宋朝不断有所改革,使之日益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47.红契:合法的产权证书48.务限: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至次年正月三十日,州县官府可以受理民事诉讼,其他时间不能受理。
(目的:不影响农业生产)49.元朝法律制度笞杖刑以“七”为尾数,徒刑附加杖刑诉讼在法典上独立成篇设立宣政院为全国最高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50.明朝法律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上承袭唐宋、下启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代表条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重典治国)51.御制大诰:时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目的:一、用“当世事”警戒臣民,永以为训;二、用《大诰》中的严刑峻法“惩创奸顽”,防范和镇压臣民的反抗。
内容:规定了《大明律》所没有的许多严酷刑罚量刑上也相较《大明律》更重明确地将贪官污吏作为打击对象51.会官审录制度:三司会审: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史圆审:三法司长官、吏、户、礼、兵、工五部尚书,通政使朝审:三法司和高位重者在每年霜降后共同审理大案重囚大审:太监、三法司热审: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日,太监和三法司52.申明亭:一般户婚官司必先诉于里甲,不决,再诉于县官。
不经里甲裁决,直接诉于州县者还要按越诉处理。
(申明亭对民间争议的解决办法以调节为主)53.清朝司法官的责任制: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54.清朝后期法律制度:1907.8.27. 《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11.11.3. 《重大信条十九条》(急切挽救之方)宣统三年九月《大清民律草案》(中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资本主义民法原则起草的民法典)55.《大清民律草案》特点:采用资本主义民法的形式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中表现出宗法礼治的影响和封建法律的遗痕以形式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注意调查吸收流行于各地的习惯5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明确宣示中华民国为统一的共和国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及应尽义务采取三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历史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的资产阶级宪法文件为了限制袁世凯个人独裁,促使立法者因人立法,将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57.《中华民国宪法内容》依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确定为国体与政体规定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政权机关,但对其职权加以限制形式上采取总统制,但受到立法院、行政院、监察院的制约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宪法权利,及必要的宪法义务采取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形式上赋予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以自治权西方法律思想史1.古希腊法律思想:古希腊在法律上的贡献主要不在立法方面的建树,而是在法律思想方面的成就。
2.智者学派:以教育为职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赫拉和利特3.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的事物的尺度4.德谟克利特:古希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5.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述而不作)6.柏拉图:理性、激情、欲望;哲学王的统治(一人执政、少数人执政、多数人执政);《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7.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政治学》、《雅典政制》、《伦理学》8.法治理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必有良法、对于法律的普遍服从)一、法律不会感情用事二、法律不会在通知中加入偏向三、集体的智慧胜过一人的智慧四、法治不易腐败,一人之治易于腐败五、在一人之治的情况下,执政者不可能独理万机,他必须挑选并任命一些官员共同治理国家,这种治理方式应该在国家政体设计之初就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