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科数学基础题试大全

高考文科数学基础题试大全

高考文科数学基础题试大全————————————————————————————————作者:————————————————————————————————日期:高考数学部分知识点汇编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lg }x y x =—函数的定义域; {|lg }y y x =—函数的值域;{(,)|lg }x y y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2.集合的运算及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A 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点:当A B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 =∅的情况④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3.命题:1)会判断充分性必要性已知x a α≥:,1|1x β-<:|.若α是β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0≤a 在△ABC 中,“C b B c cos cos =”是“△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推出关系转化为子集问题已知a R ∈,命题:p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220x ax ++=的两根都是虚数;命题:q 存在复数z 同时满足2z =且1z a +=.试判断:命题p 和命题q 之间是否存在推出关系?请说明你的理由二.函数1.函数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最后结果一定要用 表示。

2.求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0≠;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对数真数0>,底数0>且1≠;零指数幂的底数0≠);实际问题有意义;3.已知两个函数,若求它们的和函数或积函数,除了用运算求解析式外,最后的定义域必须是原两个函数定义域的 集。

函数22()log (43)log (2)f x x x =---的定义域是___ .3(,2)43.求值域常用方法:(1)常用函数的值域。

(看图像,读值域)已知函数x x f arcsin )(=的定义域为]1,21[-,则此函数的值域为]2,6[ππ-。

(2)化归为常见函数求值域(注意换元后的定义域补充) 若关于x 的不等式)1,0(,03≠><+--a a taa xx有实数解,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

已知124)(+⋅-=xxk x f ,当R x ∈时,)(x f 恒为正值,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注意点:遇到恒成立与有解问题,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参变分离,注意分辨所求最值在这两类问题中的差异 参变分离的实质为数形结合 (3)利用单调函数求的值域。

函数2)(-+=x x x f 的最小值是4.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1)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偶函数(或奇函数)的步骤: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必过原点((0)0f =);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0f x f x ±-=或()()1(()0)f x f x f x -=±≠;5.函数图象的几种常见变换⑴平移变换:左右平移---“左加右减”(注意是针对x 而言); 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注意是针对()f x 而言). ⑵翻折变换:()|()|f x f x →;()(||)f x f x →. ⑶对称变换:(变量之和为常数)①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②证明图像1C 与2C 的对称性,即证1C 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轴)的对称点仍在2C 上,反之亦然. ③函数()y f x =与()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0x =(y 轴)对称;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0y =(x 轴)对称;④若函数()y f x =对x R ∈时,()()f a x f a x +=-或()(2)f x f a x =-恒成立,则()y f x =图像关于直线x a =对称; 6.指对数:1)对数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 2)对数函数 3)会解指对数不等式 注意点:对底数讨论及真数大于07.反函数1)会求反函数(两部曲) 已知函数1()y fx -=是函数1()2(1)x f x x -=≥的反函数,则1()f x -=21log (1)yx x2)会研究反函数的图像 设f x ()的反函数为1()fx -,若函数f x ()的图像过点(1,2),且1211f x ()-+=, 则x =21。

若函数)(x f y =与1+=x ey 的图像关于直线x y =对称,则=)(x f )0(,1ln )(>-=x x x f .三.数列1.由n S 求n a ,1*1(1)(2,)n nn S n a S S n n N -=⎧⎪=⎨-≥∈⎪⎩ 数列{}n a 满足111534,n n n a S S a ++=+=,求n a (答:{14(1)34(2)n n n a n -==⋅≥).已知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c S n n +=+32,则=c 注意点:验证1a 是否包含在后面n a 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2.等差数列(1)定义:成等差数列}{)2(1n n n a n d a a ⇔≥=--(2)通项公式:B An d n a a n +=-+=)1(1 推广:d m n a a m n )(-+= (3)前n 项和公式:Bn An d n n na n a a S n n +=-+=⋅+=2112)1(2 等差数列1{}n n n a a a d -⇔-=(d 为常数)112(2,*)n n n a a a n n N +-⇔=+≥∈ 21122(,)(,)n n dda anb a d b a d S An Bn A B a ⇔=+==-⇔=+==-;3.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n m a a n m d =+-, m n a a m nd --=;②m n l k m n l k a a a a +=+⇒+=+(反之不一定成立);当2m n p +=时,有2m n p a a a +=; ③等差数列, 232,,,m m m m m S S S S S --仍是等差数列;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且12031581=++a a a ,则1092a a -的值等于 24 .已知数列{}n a 是以15-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数列{}n S 的最小项为第 8 项.4.等比数列(1)定义:成等比数列}{)0,0,2(1n n n na q a n q a a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 (3)前n 项和⎪⎩⎪⎨⎧≠--=--==)1(11)1()1(111q q q a a qq a q na S n nn5.等比数列的性质① 若{}n a 、{}n b 是等比数列,则{}n ka 、{}n n a b 等也是等比数列; ② 111111(1)1111(1)(1)(1)(1)n n n n qq a a a a a q q q q na q na q S q q q ------==⎧⎧⎪⎪==⎨⎨-+≠=≠⎪⎪⎩⎩③ m n l k m n l k a a a a +=+⇒=(反之不一定成立); ④ 等比数列中232,,,m m m m m S S S S S --(注:各项均不为0)仍是等比数列.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11=a ,)11(273232a a a a +=+,则通项公式=n a 13-n . 6.数列的通项的求法:⑴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⑵已知n S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n S n a S S n -=⎧=⎨-≥⎩.⑶已知12()n a a a f n ⋅⋅⋅=求n a 用作商法:()(1)(1),(1),(2)n f n f n f n a n -=⎧⎪=⎨≥⎪⎩.⑷若1()n n a a f n +-=求n a 用迭加法. ⑸已知1()n na a f n +=,求n a 用迭乘法.(6)构造法:(倒数构造等差、设k 构造等比)数列{}n a ,21=a ,)(,431N n a a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数列{}n a ,211=a ,),2(,03*11N n n a a a a n n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8.数列求和的方法:①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②分组求和法; ③倒序相加; ④错位相减; ⑤ 裂项求和:111(1)1n n nn ++=-;注意点:注意验证裂项后的值9. 数列的极限(1)两种形式(1)=-++-∞→53263lim 22n n n n n 。

(2)求nn nn n a a 3432lim +-∞→时,要分 三种情况讨论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存在的条件 注意点:区分与nn qlim ∞→存在的条件若无穷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和等于21a ,则1a 的取值范围是 . ),1()1,21(+∞9、数学归纳法(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1N n n n n ∈++≥+”时,第一步应证明 。

(2)已知)(13131211)(N n n n f ∈-++++= ,则)()1(n f n f -+=( )。

A 、131+n B 、13131++n n C 、231131+++n n D 、23113131++++n n n 四.三角函数1.α终边与θ终边相同2()k k Z α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共线()k k Z α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x 轴对称()k k Z αθπ⇔=-+∈; 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y 轴对称2()k k Z απθπ⇔=-+∈;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k k Z απθπ⇔=++∈; 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角β终边对称22()k k Z αβθπ⇔=-+∈.2.弧长公式:||l r θ=; 扇形面积公式:21122||S lr r θ==扇形; 1弧度(1rad )≈57.3︒.注意点:计算机使用时注意角度制与弧度制3. 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注意:公式中始终视...α.为锐角...).4. 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特殊角、已知角与目标角、已知角 与其倍角或半角、两角与其和差角等变换. 如:()ααββ=+-;2()()ααβαβ=++-;2()()αβαβα=+--;22αβαβ++=⋅等;已知02πα<<,02πβ-<<,3cos()5αβ-=,且3tan 4α=,则sin β= .725- 5. 辅助角公式:22sin cos sin()a b a x b x x ϕ++=+其中tan b aϕ=); 6.降幂公式22cos 1sin 2αα-=;2cos α=1cos 22α+;7. 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公式, 正、余弦定理,正弦定理:sin sin sin 2a b c ABCR ===; 余弦定理:22222222()222cos ,cos 1b c ab c abcbca b c bc A A +-+-=+-==-;面积公式:124sin abc RS ab C ∆==;在△ABC 中,“C b B c cos cos =”是“△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且32sin a c A =,则角C 的大小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