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审美教育论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1)中国美育思想:○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
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
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
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
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
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
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
这一观点:○1过于夸大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意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2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7、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是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冶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
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独特性: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8、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1)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2)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的混同起来,二者的区别有:1)从活动的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2)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
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9、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0、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1)诉诸感性。
与一般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心,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任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
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个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
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潜移默化。
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
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
这就是美育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
表现在: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9、美育的功能: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10、美育的目的: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丛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美感;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
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可见,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
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
所谓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美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1、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
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
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的两方面的含义,即: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育其心,包括徳智美三育。
2、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最为明显。
3、《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颂》,认为它“无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4、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和。
5、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6、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
7、把和与严格区分开来的是《国语、郑语》。
8、“胜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老子。
9、“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出自董仲舒。
10、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佛教禅宗。
11、提倡“顿悟顿修”的是慧能。
1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文心雕龙》。
13、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魏晋。
14、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李渔。
15、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诗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16、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化、浸、刺、提。
17、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四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18、朱光潜说“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这表明美育具有怡情养性功能。
19、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真实性、情感性、形象性。
20、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学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七艺”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
21、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人文主义。
22、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马克思。
23、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