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元素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元素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在中考试题中,占的比重最大,这部分知识具有易懂、好学、难记、难用等特点。

这部分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检验等方面来介绍每一种物质和每一类物质,相互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复习思路如下:主要抓住“性质”这个核心,把握内在的联系,就可以更全面、深入、清晰地认识物质。

复习这部分知识首先最好是找出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重要代表物及其重要知识点(见下),跳出章节的限制,将他们的知识点尽可能连成串,让知识系统化(重点要落实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可以采用列表对比法(如CO和CO2,H2、CO和CH4)、口诀记忆法(如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归类记忆法(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知识网络图等。

另外,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物质化学反应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这部分重要的知识有:1.熟练掌握元素符号2.熟记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3.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4.熟记有特征颜色的物质5.熟记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共存的离子6.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7.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8.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反应关系图(六圈图)9.连续反应关系(1)Ca系列:Ca→CaO→Ca(OH)2→CaCO3→CaO(2)C系列:C→CO2→H2CO3→Na2CO3→CO2(3)Cu系列:Cu→CuO→CuCl2→Cu(OH)2→CuSO4→Cu (4)Fe系列:考试层次要求和考试内容(据中考考试说明)1.初步了解的知识①空气、水的污染与防治;②灭火器简介;③水的物理性质;④铁的物理性质;⑤浓硫酸的性质;⑥甲醇、醋酸、煤和石油、能源;⑦生铁和钢;⑧硝酸。

2.了解的知识①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物理性质和组成;②O2、CO2的物理性质及用途;③O2的工业制法;④C、CO的化学性质;⑤石灰和石灰石的用途;⑥甲烷、酒精的性质和用途;⑦酸、碱的通性;⑧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⑨化学肥料的特性和种类。

3.掌握的知识①O2、H2、CO2的化学性质;②O2、CO2的实验室制法;③铁的化学性质;④两酸、两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常见盐的溶解性;⑥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方案――专题复习专题一:六种气体例1.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乙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实验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能否进入集气瓶? 为什么?(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5)通过该实验你可间接获得N2的哪些性质?[分析]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本题考查了①该实验的现象和反应方程式;②实验误差的分析;③更换药品分析不能完成该实验的原因;④若换药品要完成该实验,则装置如何改进;⑤通过此实验,能间接得到N2的哪些性质?⑥补充测定空气成分的装置。

答案:(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热,冷却到室温,水倒流入集气瓶大约占其体积的1/5。

(2)瓶塞没塞紧,装置漏气;瓶没冷却就注入水;红磷不足。

(3)不能,因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4)A.在集气瓶内壁预先蘸有一层浓的氢氧化钠溶液;B.在瓶塞上插入吸有浓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在打开铁夹前,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 溶液注入集气瓶中。

(5)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说明:此题的实验装置还可以用下列装置:例2.在五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

根据下面所描述的气体的性质,判断各个集气瓶中装有的气体,并完成后面的填空:(1)气体A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A在高温下能还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气体B是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B的化学式是________。

B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时,火焰为________色。

(3)气体C燃烧后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的化学式是________,它是一种最简单的________物。

(4)气体D在通常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D的化学式是________。

收集气体D一般只用________收集,装有D的集气瓶瓶口应________放保存。

(5)气体E是人和动物片刻都不能离开的气体,E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细铁丝在E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了四种重要气体和一种有机化合物,要求掌握H2、O2、CO2的化学性质,了解CO、CH4的化学性质。

复习中可以通过此题把每一种气体的重要知识点扩充联系起来。

答案:(1)CO;(2)H2;淡蓝(3)CH4;有机(4)CO2;向上排空气法;正;(5)O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例3.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将混合气体依次进行如下实验(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1)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体积明显减少;(2)通过浓硫酸;(3)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试回答下列问题:①操作(2)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②该混合气体可能有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了CO、CO2、CH4、HCl的化学性质,又考查了石灰水、浓硫酸的性质,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水分;HCl、CH4;HCl、CH4、CO2;HCl、CH4、CO;HCl、CH4、CO、CO2。

例4.某气体X可能由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将X气体点燃,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如图所示的A、B两个洗气瓶。

试回答:(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X气体是________。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X气体是________。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X气体可能是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种可燃性气体,它们的燃烧产物如何除去的简单综合。

同时可以联系复习:若用该装置检验它们的燃烧后产物,则药品应换成何种药品?为什么放的顺序是这样?答案:(1)H2;(2)CO;(3)CH4;CO和H2;CH4和H2;CH4和CO;CH4、CO和H2。

专题二、碳、铁及其化合物例1.将6g碳与一定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加高温使其充分反应,生成18g气体,则该气体是________;其质量分别是________。

[分析]C +O2CO22C + O22CO12322432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若是CO2,则m(C)/m(O2)≤3/8;②若是CO,则m(C)/m(O2)≥3/4;③若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3/8<m(C)/m(O2)<3/4。

现6g碳与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8g气体,根据质量守恒,氧气质量为12g,m(C)/m(O2)=1/2,符合第③种情况。

答案:CO和CO2;11g、7g。

例2.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都是气体,都难溶于水B.都是有毒性的气体C.都可由碳与氧气反应得到D.都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分析]本题是CO和CO2性质对比的考查,属于简单知识的综合。

答案:C例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CO、CO2的性质和用途。

小华用图中甲、乙两套装置做“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

甲装置的水槽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水槽里盛有等量的清水。

小华把两套装置安装好后,密封,并立即把它们放到阳光下。

两小时后,经检验发现两套装置里的叶片内都含有淀粉,因而实验不能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请你分析:(1)为什么甲装置里的叶片也含有淀粉?(2)怎样改进实验,才能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答案:(1)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未运走耗尽,实验初期,甲装置内还含有CO2,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2)光照前,将两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例4.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以铁为研究对象,仿照图中实例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所填写的反应物不属同一类别的物质,生成物必须填写铁的化合物)(2)实验室中要除去细碎铜屑中少量铁屑,请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将其除去(不必叙述操作步骤,只用简单的原理描述即可)答案:(1)(2)物理方法:用一块磁铁把铜屑中少量的铁屑吸引出来。

化学方法:用盐酸或稀硫酸洗后过滤。

考查点:金属的性质本题易错点是:第一问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要求反应物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生成物必须填写铁的化合物。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草率从事。

专题三、酸、碱、盐及其氧化物1.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重点考查的是金属与酸、盐发生置换反应时的化合价;金属与酸能否反应;金属与盐反应的顺序;尤其是同一种金属与多种盐的混合物的置换反应或不同金属与多种盐的混合物的置换反应的产物。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过程、方法的考查。

(8个方面的应用)(一)判断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2Fe + 6HCl=2FeCl3 + 3H2↑B.Cu + 2AgCl=CuCl2 + 2AgC.2Al + 3H2SO4=Al2(SO4)3 + 3H2↑D.Cu(OH)2+Na2SO4=CuSO4+ 2NaOH[分析]铁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盐是亚铁盐,即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AgCl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在溶液中不与金属铜反应;碱与盐的反应,要求为可溶性碱和可溶性盐才能发生反应,而Cu(OH)2为难溶性碱,不能与Na2SO4溶液反应。

答案:C(二)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例2、根据下列情况判断A、B、C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1)A+H2SO4→ASO4+H2↑(2)B+H2SO4→不反应(3)C+A(NO3)2→A + C(NO3)2A.A>B>CB.A>C>BC.C>A>BD.B>A>C[分析]考查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排在H前面的金属可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可将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