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兴奋:生物机体因受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阈值: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它无论再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终板电位:是终板膜处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以引起膜的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只能作电紧张性扩布。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膜电兴奋和肌细胞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

_\$^_]/^M$M_w'W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兽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或胶体溶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血浆:是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称为凝集。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基础。

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学习:指人和动物接受外界信息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在脑内储存和读出的过程。

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如灯光、声音食物的形状等,这些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即语言和文字,称为第二信号。

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者为第二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经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可以改变的高级反射活动。

非条件反射:生来固有的形式,以较固定的低级的本能运动。

神经递质:指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神经中枢时往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通常把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的时间。

运动单位:由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姿势反射:由中枢神经元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的位置。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的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并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10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细胞外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它们的生理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管道排出分泌的现象,称为旁分泌。

动物医学论坛_? ux8_1c_L_Z_b x_V_{旁分泌: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靶器官和靶细胞:被激素作用的器官和细胞称为靶器官和靶细胞。

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应激反应: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缺氧等)时,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并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应激反应。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搏的次数称心率。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

0-3。

5L/分。

平方米。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泵功能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异位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的节律。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表示。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三分之一脉压。

有效滤过压: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时有滤过,也有重吸收,滤过的力量和重收的力量之差即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毛细血管压加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减组织液静水压。

降压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降压反射。

呼吸: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不断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排除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机体肺部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内呼吸:指组织毛细血管的血液与组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400-500毫升余气量:最大呼气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

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_g_L'i3?_J_S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吸呼气开始第1秒,第2秒和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成人第1秒末约占肺活量的83%,第二秒占96%,第三秒占99%。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在安静时为0.84。

顺应性:弹性组织扩张的难易程度。

容易扩张即顺应性大,反之则小。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氧的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搅拌并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吸收:经过消化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蠕动:消化管的基本运动形式。

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胃排空:食物他、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毛小球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原尿:通过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

终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后的小渗液。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平衡关系。

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渗透性虑尿:由肾小管中溶液浓度增高而导致的利尿作用。

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1g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称为食物的卡价或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价热。

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在同一时间内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耗氧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非蛋白呼吸商:指不包括蛋白质在内的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的呼吸商。

基础代谢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的产热量。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体温:之集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叫体核温。

体温调定点:在体温调节控制系统中就是指触发热敏神经元放电活动增减的温度值。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色盲:色盲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

色盲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

简化眼:又称简约眼或模型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

近点:当眼高度调节时即用最大的调节力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人从暗处突然进到亮处,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视物,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人耳刚好能感觉到其存在的声音的声压称为听阈。

听力:是指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上段曲线,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影响不大,高空活动不至于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中段曲线较陡,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影响明显,氧分压降低,会有较多的氧释放供组织应用;下段最陡,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影响很明显,当组织细胞活动增强时有大量的氧释放。

简述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答:P116简述CO2 、H+ 和缺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答:(1)CO2浓度增高,加强呼吸作用最强,因为CO2浓度增加时,H+浓度也增加,两者作用发生总和。

(2)H+浓度增加,加强呼吸作用次之,因为H+浓度增加时,肺通气量增加,使CO2排出增加,CO2分压降低,抵消了部分H+的作用。

(3)O2减少,对加强呼吸作用最弱,因为氧分压降低时,呼吸加快,使CO2排出增加,CO2分压降低,H+浓度下降,抵消了部分CO2和H+的作用。

8、简述运动时呼吸运动增强的机理。

答:(1)由于运动时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增强。

(2)运动时对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刺激增加,使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冲动增多,引起呼吸增强。

(3)运动时,肌肉耗氧量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加强呼吸,使通气量增加。

(4)运动时,肌肉产生CO2量增加,动脉血CO2分压增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加强呼吸,使肺通气量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