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州学院校志

台州学院校志

应运而生顽强成长——清末至民国前期(抗日战争前)发源于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

台州学院主流发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8年2月)台州府中学堂添设的简易师范科。

台州府中学堂原名“三台中学堂”,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在科举考试时代比较通行的模式上略作变通而来,办学的规模、层次以及教学方法都与新式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办学之初迭经变更,人事变化频繁,办学成绩不够明显,而且“历六七年,办事经十馀手,主权靡定,办法不谙。

学生多系挂名,教员半为糊口”(周继潆《台州府中学堂沿革大略》),学风也不太好。

到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台州府太守任命周继潆为监督,接办中学堂,给这个“府学”带来了新的转机。

周继潆(1878-1933)字萍洄,台州府城(今属临海古城街道办事处)人,是民国早期台州、浙江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台州地方实业家和教育家。

清朝癸卯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为临海县令杜光佑举为孝廉方正,时逢维新风起,周氏未赴春闱,而入上海丽泽学院学习外国文字,回台州创办东湖自任学院。

丙午(1906)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于法律政治尤有心得。

翌年毕业回国,先任临海教育会长,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八(1907年12月12日,星期四)履任三台中学堂监督。

辛亥革命后,周氏积极投身社会改良和国家建设,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民国元年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嗣后因反对袁世凯非法谋选总统,脱险南归。

民国7年(1918)被选为浙江省议会议长,9年被任命为浙江省宪法会议筹备处长。

民国15年(1926)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鼓吹国民革命,曾任浙江省民政厅机要秘书,苏浙皖宣抚使署参议,善后会议法制专门委员,国务院顾问,浙江省民政厅高等顾问等职。

周继潆在创办实业上尤为身体力行,成绩卓著,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临海拖轮公司,民国初年开辟南田(今属三门县)商埠,民国3年(1914)组织台属运盐公司,6年创办海门(今属台州市椒江区)振市公司等,这在当时是极具远见之举。

周继潆接任中学堂监督后大力改革,从编制、人事、教学、校舍建设、图书设备仪器添置诸方面系统地整顿,清除陋习,提倡新风,采用新式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分年级、分科目,一改原先不分年级不分科目之积弊,改校名为台州府中学堂,于翌年正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份)起“添设简易师范科”,使得学校风气为之大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周氏以为“三台中学堂”这个原名(台州以天台山得名,“三台”是台州之雅称,非法定名称。

本是天文上“台星”的三组星而得“三台”之号,《晋书·天文志》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

”三台在人间象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者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未表明府有性质”,所以“特正名为台州府中学堂”。

这是突出中学堂的“府学”属性。

简易师范科首届学生26名,是将“三台中学堂”的高年级学生编制成班的。

观其“学科”设置(见图2),有修身、教育到唱歌共十门课程,这种设置规格是符合清末《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二章第七节“简易科之学科程度”之规定的。

该《章程》还解释“简易科即外国之速成科”。

清宣统三年(1911年)台州府中学堂奉令改称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堂,简易师范科仍属六中。

民国肇造,万象更新。

民国元年(1912),周继潆被选为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乃辞职赴北京履新,统计执掌台州中学校务前后五年,为台州学院前身的建设立下不可磨灭之功勋。

第六中学堂改名为第六中学,监督改称校长。

第六师范单独建制。

中华民国5年(1916),简易师范科奉命独立建制,称为“会稽道第三师范讲习所”,后改称“浙江第六师范讲习所”(见图3),校址设于台州府城东北白云山麓正学书院旧址(即今台州中学老校园。

据许杰回忆录称,此地以前为“赤城师范”旧址,再往前是“赤城书院”,“广文书院”),陈表(字覃夫,又作覃敷,天台人)任所长。

民国6年(1917)浙江省议会决议师范讲习所收归省办,于是第三师范讲习所改名为“浙江省第六师范学校”,由省府委任徐道政为校长。

徐道政(1866—1950,任校长时为民国六年至八年),字平夫,诸暨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举人,南社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1914年与夏丏尊等同时加入南社。

曾与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陈望道等同时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教学以审慎严密著称。

深于经学小学(传统语言文字学),于古文字造诣颇深,著有《中国文字学》。

徐道政在任三年,改造校门,建立正楼十二座,校北添建教室,并修整所有宿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又于民国6年8月添设附属小学(称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附属小学”)于道司杨氏公祠(即今台州影剧院旁原回浦小学),始仅三学级,翌年增为五学级,民国9年8月扩充为八学级,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

民国7年8月,六师新屋落成。

至此,师范学校的规模与体制已经基本完备。

其后数年办学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到民国12年(1923)奉省教育厅命实行新学制,由以往四年毕业改为三年。

六师于八月并入省立第六中学,另设师范部主任一人管理师范部事务。

东迁海门。

民国17年(1928)省立六中由台州府城迁到临海县东部海门镇葭沚原浙江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旧址办学,师范部随迁至此,并增办师范讲习科;其时办学模式为师范本科与师范讲习科同时并存。

民国18年(1929),奉命停办师范讲习科,改招师范训练班,首届招生十名。

民国20年,省立六中获准于海门江边圩圈地建造校舍。

民国22年(1933)8月奉令改称为浙江省立台州初级中学,设四年制简易师范部,继续培养师范生。

民国26年8月,台州初级中学增设高中,更名为台州中学,从葭沚全部迁入海门江边圩新校区办学。

台中简师部附小于21年1月奉准迁到海门镇小粮子营房,24年浙江省政府发给承买官产执照,计地21.353市亩。

这个阶段学校发展由台州府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到独立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再并入省立第六中学为其师范部,发展曲折,未能一帆风顺地发展为高等学校,而一直处于培养初级教育师资的师范学校时期。

到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烽火弦歌迎接解放——抗日战争到台州解放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虽然爆发于华北,而东南沿海富庶地带实首当其冲。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华战祸遂殃及台州,台州沿海形势危急。

民国27年(1938)3月8日,日舰六艘发炮轰击海门镇,镇区落弹70多发;15日又遭到日舰轰击83弹,毁屋数十间;16日日舰向海门轮流轰击,大批民房被毁。

府城临海于6月24日遭到日机突袭;9月24日,临海遭日机五架轰炸,平民与学生死伤400余人。

民国28年(1939)8月7日,日机轰炸海门,台州中学江边圩校舍全部被炸毁。

8月9日,日舰封锁椒江口,击沉民船39艘,日机炸沉“章安”“临浦”两轮,同日日机滥炸府城临海,居民死伤近50人,毁房260间。

民国30年4月19日,日寇在轰炸海门后以2000余人登陆,分兵入侵台州腹地:当日下午侵占黄岩,次日侵占府城临海。

所经之处,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一片焦土。

西迁仙居,烽火弦歌。

在局面十分动荡的情况下,正常教学秩序已难维持,为躲避战乱,延续国家民族文化的希望,以免台州教育夭折,民国27年底开始从海门出发,经黄岩、临海西部山区,省立台州中学师生不得已迁移到交通闭塞的仙居县北部山区,餐风露宿,徒步跋涉,历时两个月,到28年(1939)2月,台州中学落脚于广度寺,简师部则设于仙居三井寺(在广度寺外侧)继续上课。

虽备尝艰辛,而满腔爱国热情,于烽火连天之中,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延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独立自强之精神文脉。

当年所立“烽火弦歌”石碑尚存仙居广度(见下图)。

苦度难关,独立发展。

在抗日战争后期,整个局势有了改观,台州教育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没有中断。

浙江省教育厅于民国33年(1944)8月下令将台州、衢州和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已经并入杭州市)三个州的师范学校独立建置。

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得以建立,还添办普通师范科及附设民众教育馆,得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其所秉持的坚定信念,所经历的磨难,实非常人之所想象。

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委任省督学许明远(1904-?字霁南,浙江平湖人)为校长,并划定临海、黄岩、温岭、三门、宁海(宁海今属宁波)、天台、仙居和磐安(磐安今属金华)八县为辅导区,兼代教育部视导各县的国民教育事宜。

是年校址仍设于仙居三井寺,翌年(1945)8月奉准迁移仙居东乡下张(属仙居厦阁镇,距离镇5华里。

今下张小学校址即当年台州师范学校校址),复添设劳美师范专科(相当于专业)。

台州师范学校在仙居度过了十年半极其艰难的“烽火弦歌”办学历史,培养了战后重建急需的文化教育人材,为国家保存文脉,传承民族独立自强,奋发不息的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校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光辉篇章。

台州解放,迁回临海。

民国38年(1949)5月,临海宣告解放。

6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与中共台属工委会合,建立中共浙江省临海地方委员会,统一领导台州工作。

7月,省委决定改临海地委为中共浙江省第六地委。

在台州全部解放的形势下,民国38年7月台州师范学校由仙居迁回临海。

但是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各项工作都需要重新整顿,并且新政权对于恢复教育文化事业尚无管理规范和管理经验,就将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和临海县立师范学校(该校始建于1913年秋,初名台属联立女子师范学堂)合并到台州中学,再次作为台中的师范部来管理。

二上二下历尽曲折——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1950年2月,师范部重新独立建制,定名为台州师范学校。

在50年代初期为新政权恢复文化教育,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台州师范学校的招生、教学有了较快恢复和发展,到1951年6月止,学校已经有教职工38人(未含小学部教工数字),全校在校生337人。

当时校名为“浙江省立台州师范学校”,男女生兼招。

有小教研究班、普师、简师等班级,普师分春秋班。

校址设在台州府城的城隍山(原在山上的校舍城隍庙在20世纪70年代学校办浙师院分校期间因无人经管被拆除,遗址于80年代被改建为老年公园,今又恢复为城隍庙)。

1952年起开始在山麓建造校舍,以后逐步迁移到山脚,即今台州学院广文校区(亦称台州学院第一校区,就是原来台州师专校园)。

到1956年,校园包括八仙岩(今临海市委党校和原台州地委党校),当时招生数增加较快,原有校园容纳不下,1958年办师专时普师学生就放到八仙岩上课。

从1950年台州师范学校重新建立到1958年大跃进前,台州师范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重视思想教育(当时对学生特别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学校出现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发展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