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教案

输血教案

体温升高1℃以上
皮肤瘙痒、红斑
酱油尿、腰背痛、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
咳嗽、紫绀、血压下降
(二十四小时后)
迟发性免疫反应
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
ABO以外血型抗体
输入有活性的淋巴细胞
血小板抗体
发热、皮肤巩膜黄、深茶色尿
高热、面部手脚心红斑
寒战、高热、皮肤粘膜出血
(二十四小时内)
非免疫性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马上报告上级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症处理
将血袋余血送输血科复查
(二)输血相关性疾病及预防
1疾病:HIV、HBV、HCV、HGV、CMV、疟疾、梅毒、弓形体病
2预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选用成分输血、自身输血,
严格筛选献血员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的无菌技术操作
对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4℃保存3天无梅毒传播危险,4℃保存2周以上减少疟疾传播危险。
肌肉震颤心率失常创面渗血
肌肉震颤心率失常创面渗血
烦躁不安呼吸困难
(二十四小时后)
非免疫性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
血栓性静脉炎
输血相关性疾病
红细胞破坏
V导管
细菌/病毒
12
3
6
2
15
10
讲解
多媒体
板书
图片
讲解
多媒体
板书
图片
讲解
多媒体
板书
图片
教学内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4处理原则:立即停止输血,保留V通道,注意保暖
去白细胞血:利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血袋中的白细胞,减少输血反应。
光量子血:利用特定波长紫外产生光动力和光化作用,对血液进行充氧照射,增强细胞生物活性、提高血氧饱和度及抗感染能力等。
成分输血的优点:
⒈补的成分能达到治疗量
⒉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⒊科学合理用血
(三)血液治疗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快速减少患者循环中病理性细胞成分,以达到迅速缓解病情的目的。
1血液来源
从1998年10月1日起,公民实行无偿献血,凡年满18-55岁的健康男女公民,经体检合格后,均可献血。每次200ml-400ml,间隔6个月。献血前必须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爱滋病抗体、梅毒、转氨酶、血色素、血型共7项。
2血液采集
经肘前臂V穿刺,将血液采集于无菌抗凝保存液血袋中
(二)血液成分制备
教学内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第一节人类血型的发现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输血发展简史
1古代原始输血(15—16世纪):人类输血的开端
(1)饮血、血浴,
(2)动物血输给人:羊血、小牛血→酱油尿→禁止输血150年
(3)动物血输给动物:17世纪,狗血输给狗→救活
2近代输血(19世纪):直接输血
19世纪人血输给人,沿用100多年
3.成分输血与输血适应症
4.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性疾病及防治。





1.输血适应症有哪些?
2.自身输血的优点?
3.常见的输血传播疾病有些?
4.发生输血反应如何紧急处理?
教参


材献
教材:西医外科学第六章输血
参考:临床输血学(第二版)田兆嵩人民卫生出版社
输血与输血技术高峰人民卫生出版社





(3)取血时必须认真核对
(4)输血时不可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防止溶血
(5)快速大量输血要将血袋置37℃升温约35℃左右使用,防止患者寒战,
(6)避免心脏突然降温引起室颤。
(7)开始输血后的第一个15分钟速度不宜过快,应30滴/分,因输血反
应常在此段时间产生,如无不适,200ml血液应在1—1.5小时内输
完。空血袋送回输血科
(8)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填写输血反应反馈表并与血袋余血一同送输血科复查。
第三节成分输血与输血适应症
(一)血液来源与采集
基本概念:
全血:将血液采集于无菌抗凝保存液血袋中,不做任何处理的血液。
成分血: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全血分离制成单一高纯度和高浓度的制品。
成分输血:临床根据病人缺什么补充什么的输血治疗手段。
抗体自然发生为主,少数免疫抗体免疫抗体
与疾病相关多见少见
肿瘤标志存在很少
3血型鉴定
原理:用已知型特异性抗体血清查红细胞抗原叫正定型,用已知型红细胞抗原查血清中的抗体叫反定型。
10
讲解
多媒体
板书
图片
教学内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ABO血型:
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为三复等位基因结构。
A型:凡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者,占人群30%,
2生化性质
组织血型(Histo-Goup)器官血型(Organic Group)
生化性质糖分子多肽
血型ABO、Lewis、P、Ii、T/Tn Rh、Kidd、Kell、Duffy、MNS
分布红细胞、组织细胞、体液、分泌液唯造血干细胞来源血细胞
自然界广泛存在细菌、真菌、植物、动物人和少数高级哺乳动物
发生系统个体发生晚,出生后逐渐成熟系统个体发生早出生时发育成熟
循环超负荷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枸橼酸中毒
溶血反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细菌污染
输血速度过快量
过大
操作失误
输入大量旧血
输入大量ACD血
物理/机械破坏、药物、低渗
输入大量旧血
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微聚体
高热、烦躁、呕吐、腹泻
呼吸困难、泡沫样或血性泡沫痰
呼吸困难
肌肉震颤心率失常创面渗血
肌肉震颤心率失常创面渗血
B型:凡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者,占人群29%,
O型:凡红细胞上无A和B抗原,血清中有抗-A、-B者,占32%,
AB型:凡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血清中无抗-A、-B者,占9%,
RH血型:
其抗原由二个基因编码,RHD编码D抗原,RHCE编码Cc/Ee抗原,红细胞上有D抗原者为RHD阳性人,红细胞上无D抗原者为RHD阴性人,只有CE基因无D基因,少数人有无功能的D基因。
2发生频率: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心负过重
3发生类别:按发生时间分为即发反应(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时后)。按免疫学分类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类型
原因
典型症状
(二十四小时内)
即发性免疫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HLA抗体
IgA抗体
ABO血型不合
HLA抗体
IgG抗-A>64,IgG抗-B>64,Rh抗体>16,提示胎儿受害的可能性增大,需每隔2——4周行动态观察,测定IgG抗体上升的速度,以了解胎儿受害程度。
发生胎母血型不合者90%为O型孕妇。胎/母ABO血型不合发病频率(1000例)其中A/O40%,B/O45%,B/A2%,A/B1%,AB/A3%。
2了解:
人类有多少个血型系统?献血前做哪些血液检查?输血反应有哪些?输血相关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输血相关性疾病?
3掌握:
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的优点、自身输血的优点、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温度和有效期,输血注意事项有哪些?输血反应的处理原则。
7
2
讲解
多媒体
板书
图片
2内科输血:Hb<60g/L,血小板10-50×109/L,凝血因子缺乏者。
根据以上指标,结合病情需要,补充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成分。
第四节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的防治
(一)输血不良反应及分类:
1概念: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
3现代输血(20世纪初):保存全血
1900年血型的发现、1915年抗凝剂的应用,配血方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全血输注沿用了50多年,直到50年代末期
4当代输血(20世纪60年代—现在)成分输血:
60年代开始,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标志着人类输血彻底摆脱了蒙昧,
走进了科学合理输血的时代。
(二)血型的发现及意义
授课教师
焦兰农
课程名称
输血
课次编号
授课时间
2011.4.6
授课年级
2008级临床
医学本科
授课方式
大课
授课内容
输血
学时数
3




要求学生掌握:
1.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温度和有效期
2.输血适应症及输血注意事项
3.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的应用
4.输血反应及处理原则。




1.血型在医学中的应用
2.输血技术学
小结
通过临床输血与输血反应的讨论,加深了我们对输血的认识。输血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救人于生死边缘,又能因输血不当而使人感染疾病。只有掌握正确应用输血治病救人的手段,才能应用好这把双刃剑,只有懂得了输血及输血相关知识,这把双刃剑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这二节课中的重点是
1知道:
什么叫成分输血?错输ABORh血型不合的血可引起何种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是如何发生的?
(2)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等
第二节输血技术、方法、途径、注意事项与血液治疗
(一)血型、血型鉴定及意义
1基本概念
血型—是以抗原为表现形式,存在于人体各成分中的遗传性状。
血型系统—由单一基因位点或二个、或多个紧密相连又极少重组的同源基因所编码的一个或多个抗原组成。
相关主题